|
|
张洪伟在写生。 |
|

|
|
□本报记者 陈文 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生,它不是机械地描绘具体景物的细枝末节,而是通过观察自然山川的纵横交错、疏密虚实、时序气象及天然气势来体悟自然之美、发现自然之美。在追求再现情思境界的同时,通过笔墨语言和艺术构思,沟通自然之美与画家精神世界。在我市青年画家张洪伟的山水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命对绘画的热爱,表达了一个画家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张洪伟1967年出生,2006年进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入山水研究生班,师从张谷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画系副主任)。现为研究生助理,进修生讲师。 张洪伟作为地道的潍坊人,齐地丰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朴实豪爽是他的本色。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静心习画,他一个人来到青州的山村里,与农民同吃住,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的历练使得他的笔墨中少了刻意的习气,多了些本悟之真。后来到江南求学于张谷旻门下后,他笔下的山水与园林又多了些含蓄与空灵,其笔法愈加沉厚,墨色淋漓,气格雄浑苍润又清气盈漫。 著名画家黄宾虹说:“画家如果不去探索真山真水,探索生活的真实,并且形成自己的见解,又怎能画得出好作品呢?”张洪伟对此体会颇深。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走于名山大川,徜徉于古迹野径,放怀于山林溪谷,每游历一地必有大量写生作品。在他位于市区的画室里,记者看到了60多张写生山水画作,熟悉的景色跃然纸上,原来他近几年正在对家乡潍坊的景色进行描绘:城区的奎文门,十笏园里的春雨楼、漪岚亭,坊茨小镇、青州的驼山峰影、三贤祠等,都以富含历史感和意境美的水墨呈现了出来。功力扎实稳健、色墨交融醇厚,景别表现有度。 张洪伟的写生重在观察,从大江南北迥异的风情地貌中摸索出不同的表现手法,南方的烟山云林与北方的高山大川在四时轮回的氤氲气象被他细心捕捉,成就了今天的画作面貌——远看墨色笔触繁复,近观实则简练,浓淡干湿、黑白淡彩,相得益彰,流露出灵山秀水间天人合一的悠然气韵。 生活中的张洪伟也兼有北方人的豪爽直率与江南人的敏感多思。他喜欢在家乡画室里燃一柱香,沏一杯茶,在冬日的阳光和古筝曲的包围下,将心中的风景还原于笔墨之中。闲时或读书,或与朋友天南地北地畅聊。在北方待久了,他又会怀念杭州浓厚的学术氛围、温润的空气与美景,于是他会回到母校与老师交流,带学生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他带着一种入世的思索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世界,无论是荒郊野外,历史古迹、还是闹市一隅,他都努力地从文化角度找到适宜的表达方式,以达到“通变”之法。他说:“‘通变’不是舍弃,不是与传承、传统割断,而是贯融古今,传承出新之路。” 南北方风骨水气的滋养使张洪伟拥用一种率真烂漫的性情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反映在笔墨上呈现出一种平和、稳健、素朴、谐和的气息,恰是当代所需的精神寻找和诉求,也是以传统笔墨绘写当代心境、绘写当代人艺术追求的一种成功的尝试。相信他定能在山水画坛集众家所长,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