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峰
承欢膝下,含饴弄孙;团团圆圆,美美满满,为中国人所喜爱,盖有天伦之乐存焉。 小时候,我居住乡下。 那时,乡下人日子贫困,庭院,没有院墙;院墙,全是用篱笆扎成的。左邻右舍,隔篱相望,疏疏落落,通通透透,几乎无秘密可言。篱笆下,大多种植丝瓜、扁豆等藤蔓类植物,时至夏日,万物繁茂,篱笆上,藤蔓满架,摇摇曳曳,绿意葱茏可人。空气里,荡满青色的欢喜。 黄昏时分,出坡的农人荷锄归来,每一座庭院中,都在上演着相近的情景。放下扛在肩头的锄把,从水瓮中舀一瓢水,倒入脸盆中,哗啦啦地洗一把脸。然后,顺手拈来一把扫帚,哧啦哧啦地打扫起庭院来,直到庭院,干干净净。此时,湿润的泥土的气味,藤蔓植物的绿色的气息,水汽的清爽味道,弥漫庭院,心怡神快,让人享受得不得了。 饭后,庭院乘凉,是农家的一大乐事。天黑的日子,庭院中常常燃一盏马灯,蚊虫们就大多向马灯聚去了。沉沉的夏夜,古朴、厚重,仿佛,响着远古走来的跫音。闲谈,是无拘无束的,是畅然肆意的。他们,话家常,谈农桑,论世事,谈至兴处,便畅然大笑。随后,邻家便也传来哗然的笑声。笑声回荡,那个夏夜,溢满了浪漫的情味。若然,朗月高悬,明月,就是最亮的灯盏,白花花的月辉,水一般倾泻在庭院中,人影恍惚,情境俱佳。 你可能看不清任何人的面孔,但你总能感受到那份农家人的欢乐,那份庭院中流淌的农家人的融融天伦之乐。 冬日的农家,自有另一番景象。 那时候,农家睡觉,大部分用的是土炕。土炕连着锅灶,晚饭后的土炕,被烧得热烘烘的。农家的晚饭,也大多是在土炕上吃的。饭后,饭碗收起了,饭桌却仍然留在土炕上。饭桌上,也许会放置一盘瓜子,或者一盘炒熟的黄豆。大家,一边咯嘣咯嘣地嗑着瓜子,嚼着黄豆,一边就闲话家常、往事。那样的故事,比这个冬日的长夜还要长,把人们的思绪带入长长的回忆里,笼罩在一种古老的记忆里。冬夜,愈加深沉、厚重,像历史的厚茧,那般坚硬。老人总是坐在炕头上,面前总会放置一个大葫芦,葫芦里装着烟丝。一袋烟抽毕了,身边的小儿,就会忙不迭地给老人重装一袋。老人一边抽烟,一边讲故事,一边享受着家庭的欢乐。 夜渐深,有人开门看一下外面。哈,一场雪,不期然地落下来了。 厚厚的雪,堆积着厚厚的冬夜。那一家人,更加安然地聚在那儿,聚在老人的身边。 老人继续讲他的故事……室内,不断传出欢乐的笑声。 “夜来儿女笑灯前”,老人的心中,溢满了雪一样洁白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