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五大新理念确立“十三五”发展基调
放开二孩,听清舆论真问题
准确理解“一个都不能少”
面对生命中的丧失
“坐地生财”的村官如何贪腐过亿
2015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准确理解“一个都不能少”



  ◎陶文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追求。如何科学地理解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很有讲究。
  ●“一个都不能少”是指群体而非个体
  “一个都不能少”是指“群体”,而不是“个体”。所谓群体,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地区”不能少,一个“阶层”不能少。之所以是指群体而非个体,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群体人数多,动辄成千上万,乃至几百万、几千万。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足10%;中国的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6亿多人;中国的贫困人口现今仍有7000多万人;此外,中国还有残疾人群体,有8500多万人。以上几个群体,都是数千万乃至数亿人的规模,如果达不到既定的水平,当然不能说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第二,群体之间涉及民族平等、地区平衡、阶层和谐等重大政治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战略和政策加以调节,政府有义务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有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所以,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相比较而言,“一个都不能少”不太适用于个体。这是因为:一是很难达到。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使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仍然有人处于贫困和掉队的状况。二是不可控制因素。造成个体掉队的,有时往往不是政策性因素,而是其他自然的或个人的因素。天灾人祸等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国家政策不可能具体针对某个人,而只能针对人数相对多的群体。当然,对于个体贫困,也要努力做到精准扶贫,不能撒手不管。
  ●“一个都不能少”是指底线而非中线
  “一个都不能少”,在水平上应是指“底线”,而不是“中线”。所谓底线,就是最低要求、及格要求,而不是社会平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与补缺是同时进行的。发达地区要继续加快提高水平,落后地区亟须加快弥补短板。不是要发达地区停步等落后地区,也不是生硬地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拉平,而是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加速发展、避免掉队。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都比较突出。比如城乡差别,人均收入差近3倍,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别甚至更大。现在距离2020年仅有5年时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种发展差距的基本格局难以有根本上的改变。从绝对意义上说,即使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很快的速度发展,5年也达不到现在有些发达城市的水平,更何况这些发达城市也在发展。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有些差距,西部地区即使加快发展,也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缩小。因此,全面小康社会要努力缩小差距,但近期内不可能达到地区、民族、阶层的绝对均衡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落后群体如果实现了翻番,就是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个都不能少”靠发展更靠保障
  “一个都不能少”从根本上、长远上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保障就业和居民增收,难以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更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全国的总体发展,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对于落后地区,仅靠全国发展的带动不行,还必须重点解决落后地区的内部发展。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才有可能迎头赶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外在的拉力,还要加上内在的动力。短期内全国一盘棋的支持见效快,而从长期看,提升内在的动力最关键。
  “一个都不能少”就短期而言,需要强化社会保障。贫困地区都有深刻的历史和环境原因,绝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更不是短短5年时间可以改变的。要在预定的期限内全部达到底线标准,需要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来“托底”。社会保障的范围、社会保障的水平,决定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