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的歌唱

——龙山文化鸟形陶鬶

    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潍坊日报

  △赵铺出土的龙山文化鸟形陶鬶   (资料图片)
  ◎崔斌
  东夷,要从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说起,历经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东夷人崇拜太阳。古籍记载:“日中有三足乌。”鸟形陶鬶这类文物,是不是三足乌的化身,没有说法,却值得想象。
  东夷人爱屋及乌,少不了将崇拜从三足乌延展开去,扩大到整个鸟类,鸟成了众多东夷部落的图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鸟的崇拜浩浩荡荡地从东夷的精神到物质,从出行、征战到祭祀、生活,从言行落实到了器物。陶鬶,就是东夷鸟崇拜的最典型代表。
  东夷故地、弥河岸边的青州博物馆有两件鸟形陶鬶,长得却不太一样。
  1976年青州市赵铺遗址出土的陶鬶,夹砂红陶(夹砂陶,古代陶器的一种,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他碎末),体施白色陶衣,斜向短流(流,器物的嘴),似鸟嘴,矮粗颈,颈两侧各有一圆形镂孔,似鸟的双眼,腹部圆鼓,上饰不规则斜划纹,并3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陶坯表面粘贴泥条或泥饼),腹两侧贴塑三角形的泥条纹,似鸟的双翅,绳索状把手,3锥形足。
  1964年青州市角楼村断崖出土的陶鬶,夹砂红陶,通体施白衣,斜长流,口沿外翻,长粗颈,绳索状把手,腹部饰弦纹3周,对称贴塑小圆饼2个,3袋足。
  这两件都有些像昂首站立的鸟或雄鸡,底盘稳健,气宇轩昂。细节上却各有特点,鸟嘴的部分称作陶鬶的“流”,一短一长;颈部一矮粗一长粗;鸟眼一为镂孔,一为乳钉;一件上饰不规则斜划纹,表示羽毛,一件羽毛无存;一件贴塑翅膀,一件只是贴塑圆饼意思一下;腰部一件有绳索纹,一件是弦纹;一件实心锥形足,一件空心袋足。
  赵铺陶鬶应在陶鬶的形成初期。此时陶鬶形制已具雏形:实心三足,腹部如壶,颈口捏扁成流和简易的把手。那胎体稚拙,胎壁厚,但也可以看出鸟的形状。角楼陶鬶应在陶鬶演变的第二阶段的发展期和兴盛期。此时的陶鬶出现了空心足和乳形袋状足;颈下部收敛,流口鸟喙形上翘;脖颈和腹部的连接线被弱化,二者逐渐融为一体。
  一般认为,陶鬶的用途就是煮水和温酒。将其放置于火源中,底部有三个丰满的袋足支撑,稳定牢固;容器圆润流线的造型扩大了受热面积,会缩短烹煮时间;长长的流方便接放酒水,却不溢出;把手有纹路,增大摩擦不易脱手,好把握;整体随时加热和挪出,便于调节温度。
  龙山文化晚期,有些造型优美的陶鬶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后来,陶鬶随着东夷人向中原迁徙逐渐扩散。济宁市兖州博物馆的一件鸟形白陶鬶,跟青州角楼的陶鬶酷似,不同只在贴塑圆饼的位置高低。后期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封口盉,其祖型都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鬶。
  陶鬶,作为鸟图腾的实物载体,从山东、江苏一带的东夷族,以强势文化的形象,推向了周边和远方。由于陶鬶独特的魅力,各地的匠人竞相模仿,塑造了更多的禽鸟形象,有的展翅欲飞,有的仰首高歌,有的繁复精美,有的简约抽象。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陶鬶将艺术性和生活的实用性集于一身。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