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发现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城建
 
标题导航
雍城之内首次发现秦人墓葬
中国城市“中轴对称”由来已久
吐鲁番吐峪沟千年石窟带给世人惊喜
潍县兴办新学往事
潍坊农信召开新金融产品发布会
寿光国税增强廉政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从“小事”之中赢民心
2011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兴办新学往事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入侵京都,朝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为挽救王朝颓势,清政府在推行新政、开办洋务的同时,颁布了“废科举、行新学”的诏令。当时,潍县一些知识分子受维新思想影响,深感振兴教育,培养人才为救国图强之急。
杜佐宸等创办东关第一公学
  1905年,在日本东京参加了同盟会的潍县籍留学生14人,相继回到家乡。他们打算在潍县以创建新学为基地,暗中以宣传主义、发展盟员,筹设分会,壮大反清革命势力。杜佐宸、刘金第、郭恩敷等经留日同盟会员介绍,相继参加了同盟会后,纷纷投入积极创办新学的活动。期间,刘金第、酆洗元、高彭年、于联英、张洛书等分别在济南、兰村、潍县柳疃、庞家、寒亭等地创办了小学。而对本县影响最大的,是由同盟会员杜佐宸等于1906年在潍县东关创立的第一公学。
  杜佐宸(1870-1935)字紫庭,潍县东关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杜佐宸倡导创办新学,他邀请地方名流刘树声、李咸升、张树棻等协商筹款办法。议定捐款清钱一百吊者为校董,成立校董事会,大家公推杜佐宸为校长。杜佐宸与县署交涉,利用东关大街关帝庙房屋,暂作校舍,招收初级班,名为南堂;又借到东关耀武门里民房一所,招收高级班,名为北堂。于1906年5月31日,正式开学。
  杜佐宸治学尚严,定“勇敢”、“诚实”、“勤勉”为校训,并编写了校训歌以教育学生。当时,社会上创办的新学,只收男生,杜佐宸与刘树声、李咸升、于瀛等人商议提出,女子应享有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东关公学应吸收女子入学。于是,由于瀛自愿出借东关大街路北住房六间作教室,招收女生,隶属第一公学(仍实行男女分校)。到1907年,女子入学者渐多,教室不敷应用。这时,第一公学新址在油坊沟建成,南北两堂均迁新址,设七个班,学生300人。女生则迁入南堂,校名改称坤明女学校,是潍县早期的女学之一,由刘树声任校长。而后,杜佐宸也曾任过女学校长二年。
  军阀张宗昌督鲁期间,第一公学屡遭军队破坏。面对当时的校长王某办学无方,经费困难,学校被迫停课,杜佐宸于1929年挺身而出,再任校长,与董事会商讨,筹划资金,聘请有经验的优秀人才任教,使学校得以中兴。
  东关第一公学为潍县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民国初年潍县出国留学的杜殿英、谭书奎、谭沛霖三人皆该校毕业生。
陈纪元创办潍县第一所女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西门大街路北三条过道的东过道,办起了潍县第一所女子小学——肇基女学堂。开办人是同盟会员陈纪元。
  陈纪元(1882-1962),名龙书,以字行。出生于潍县城里西门里三条过道(今潍城东风西街)。20岁时考取秀才,废科举后考入济南山东省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潍,
  1905年,陈纪元经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王善谟(字旭夫)介绍,参加了同盟会后,为给在旧社会没有地位的妇女提供上学的机会,他想创办一所女学。当时,曾任广东巡抚的徐延旭的妹妹,是陈纪元的堂婶母,也很支持创办女学,并让其女儿捐出自己的南院,由同盟会员王旭夫(陈纪元的姐夫)捐出北院,拆除中间隔墙成为校舍,于是,陈纪元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办起了潍县最早的肇基女学堂。不久改名为陈氏志成女学堂。女校刚开办,最初只有五六个学生,学校里还管女生一顿午饭。
  当时,对于女孩子出门上学,不仅社会上不少人看不惯,陈氏家族的族长认为陈纪元大逆不道、有伤风化,要开家庙门,打陈纪元的躺棍。幸亏族间开明人士陈光廷、陈达善出面,将此事禀告当时的知县,创办女学的事,得到官府赞成,陈纪元才避免了皮肉之苦。
  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发布命令,提倡民族共和、男女平等,男子剪辫子、妇女放足。1913年,潍县一些思想开明人士,成立了“女子天足会”,主张幼女不再缠足,已经缠足的妇女要放脚。“女子天足会”就设在志成女校,并制作了天足会员银质会徽。陈纪元是天足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期的志成女校的学生,胸前也都佩戴了这一会徽。    1921年,陈纪元在西门里三条过道内,又开办了养正小学(男校),1927年后,志成女校改称志成小学,男女学生兼收,养正小学停办。1945年,因经费无着,私立志成小学也被迫停办。但在潍县城,后来成长的妇女领军人物中,有不少是在这里受过初等教育的。
郭恩敷首任潍县县立中学校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同盟会总部迁在南京后,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同盟会潍县分会在当年8月,改组潍县劝学所,成立了潍县教育会,由张树棻兼劝学所所长。民国二年(1913)4月,张树棻发起创建潍县县立中学(今潍坊一中的前身)。校址在城里大十字口以西,西门大街东段路北的潍阳书院旧址,并推举同盟会员郭恩敷为首任校长。
  郭恩敷(1864-1928),字荫汀,潍县城里人,清末潍县著名学者、经学家宋书升的得意门生。因受名师传教,勤奋学习,尽得天文、算法之奥秘。1906年,郭恩敷参加了同盟会。而后,在西关设立初级师范学校,郭恩敷任监督(校长),1907年,潍阳书院改为官立小学堂,郭恩敷任堂长。
  中华民国成立后,郭恩敷于1913年4月,任潍县县立中学第一任校长。因他实心任事,治校有方,延聘知名学者任教并亲授代数、几何,任校长8年期间,还在民国四年(1915)兼任过潍县中区教育会会长,其办学成绩显著。
  民国五年(1916),居正率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进驻潍县城,地方上筹饷困难,绅商界主张将学款挪作军饷,郭恩敷坚决反对,据理力争。他甚至说:“宁杀我头,也不能从命!”因而保住了办学经费,使学校赖以维持。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潍县,潍县县中的学生群起响应,全县中小学校纷纷成立学生会,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游行、宣传,大力抵制日货。县立中学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郭恩敷的大力支持。其后,因受到奸商反对,郭恩敷辞去县中校长职务。1923年,他又受邀回校再任校长,历时四年。前后两任校长职务共计十二三年。1925年,他与人又创办了潍县中区第一女子学校和潍县女子师范讲习所。因此,郭恩敷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
  从1913年到1937年,潍县中学共毕业21个班,毕业生近700人。24年间,校长曾八易其人。除了郭恩敷,另有李宝贤、杜作宸(同盟会员)、张干臣、王经五、王绪兴、齐杞南也曾先后任校长。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参加共产党,后来任八路军山东第七、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的王一之烈士,曾在校当过语文教师。爱国起义将领裴昌会和郎咸德、美国留学生、省水利厅长宋文田、铁道部司长谭沛霖、为国捐躯的抗日团长考斌之、著名书画家郭味蕖、于希宁、高小岩,著名中医王彝民、陈倦民,象棋国手陈天才等,都曾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谭先民 陈瑞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