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我市公开选拔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纪实 |
|
□卢建伟 庄国磊 最近,经市委研究,面向全市公开选拔的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正式任用。这次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是我市近年来参与范围最广、层次最多、数量最大的一次,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现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干事创业活力,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选人用人导向。 科学公选:提升选人用人准确性 增强公开选拔科学性,提升选人用人准确性,是公开选拔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关键所在。 合理确定职位。在摸清市直部门、事业单位超缺职情况,搞好职位分析预测和干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20个职位(其中市直部门10个、事业单位10个)。坚持人岗相宜,对专业性较强、需具备相关工作经历的11个职位,按照岗位职责确定了年龄、学历、专业和基层工作经历等职位要求,解决了“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问题。 科学命制试题。笔试试题由省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命制,将20个职位划分为4个类别,实行“同一职位类别同一试卷”,主观题比重达到80%,突出能力测试。面试试题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按照“一个职位一套试题”的要求命制,其中2道公共题、1道体现职位特点的题,体现了“干什么考什么”。应试人员普遍反映,这次考的是内在素质和实际能力,必须靠真本事,靠死记硬背没有用。 精心设计制度。每一职位的报考人数达到10名,方能开考。20个职位的报考人数全部超过10名,其中6个超过100名,1个达到了225名,共1688名干部参加笔试,平均84名竞争1个职位;根据笔试成绩(含加分)由高到低,按照1:5的比例,确定了20个职位的106名面试人选(其中8个职位的26名干部成绩并列);根据笔试成绩(含加分)占40%、面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然后各职位按照1:3的比例,共确定考察人选60名。从10:1到5:1到3:1,为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奠定了制度基础。 阳光公选: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 公信力在于公开透明。公开选拔是落实干部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升干部工作群众满意度的求实务实之举。坚持把信息公开贯穿于公开选拔全过程,在着力破除干部工作封闭性和神秘感上下功夫。一是政策公开。公选伊始,各级各部门(单位)采取发布公告、召开会议等方式,层层宣传发动,对公开选拔的范围、资格条件、职位要求、方法步骤,以及加分要素等,及时全面公开,把政策、程序全部交给群众。市县乡三级共有1781名干部踊跃报考,积极接受组织挑选。二是过程公开。笔试时,邀请6名市级“两代表一委员”和4名新闻媒体记者,全程参与巡视。 □卢建伟 庄国磊 最近,经市委研究,面向全市公开选拔的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正式任用。这次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是我市近年来参与范围最广、层次最多、数量最大的一次,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现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干事创业活力,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选人用人导向。 科学公选:提升选人用人准确性 增强公开选拔科学性,提升选人用人准确性,是公开选拔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关键所在。 合理确定职位。在摸清市直部门、事业单位超缺职情况,搞好职位分析预测和干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20个职位(其中市直部门10个、事业单位10个)。坚持人岗相宜,对专业性较强、需具备相关工作经历的11个职位,按照岗位职责确定了年龄、学历、专业和基层工作经历等职位要求,解决了“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问题。 科学命制试题。笔试试题由省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命制,将20个职位划分为4个类别,实行“同一职位类别同一试卷”,主观题比重达到80%,突出能力测试。面试试题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按照“一个职位一套试题”的要求命制,其中2道公共题、1道体现职位特点的题,体现了“干什么考什么”。应试人员普遍反映,这次考的是内在素质和实际能力,必须靠真本事,靠死记硬背没有用。 精心设计制度。每一职位的报考人数达到10名,方能开考。20个职位的报考人数全部超过10名,其中6个超过100名,1个达到了225名,共1688名干部参加笔试,平均84名竞争1个职位;根据笔试成绩(含加分)由高到低,按照1:5的比例,确定了20个职位的106名面试人选(其中8个职位的26名干部成绩并列);根据笔试成绩(含加分)占40%、面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然后各职位按照1:3的比例,共确定考察人选60名。从10:1到5:1到3:1,为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奠定了制度基础。 阳光公选: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 公信力在于公开透明。公开选拔是落实干部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升干部工作群众满意度的求实务实之举。坚持把信息公开贯穿于公开选拔全过程,在着力破除干部工作封闭性和神秘感上下功夫。一是政策公开。公选伊始,各级各部门(单位)采取发布公告、召开会议等方式,层层宣传发动,对公开选拔的范围、资格条件、职位要求、方法步骤,以及加分要素等,及时全面公开,把政策、程序全部交给群众。市县乡三级共有1781名干部踊跃报考,积极接受组织挑选。二是过程公开。笔试时,邀请6名市级“两代表一委员”和4名新闻媒体记者,全程参与巡视。 市人大代表、奎文区大虞街道陈家村党支部书记刘秋林说,“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巡视,看到秩序很好,就像高考一样。”面试实行全程录像,每场结束当场公布成绩,并在考点张榜公布。三是结果公开。笔试、面试结束后,对106名面试入围人选的笔试成绩、加分要素,60名考察人选的面试成绩、综合成绩,两次在潍坊日报、潍坊组工网进行公示;市委研究决定后,对20名拟任人选再次在潍坊日报公示7个工作日,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知情、接受监督。普遍反映,这次公开选拔透明度高,群众的参与度高、满意度高。 公道公选:树立选人用人良好导向 公道选人,是顺应干部群众意愿,防止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体现。 重公论、重实绩、重基层。推荐报名时,在所在单位民主推荐范围内进行民主测评,凡得推荐票不过半数者,取消报考资格,有没有报考资格让群众“说了算”。突出重实绩、重基层,确定加分要素:凡近3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一次加0.5分,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加1分。而且加分要素前移,加在笔试成绩上,作为入围面试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昌邑市卜庄镇原党委书记孙振元,通过考选担任市纪委研究室主任,他深有感触,“这次公开选拔的一个鲜明导向就是重基层,加的这1分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基层的重视,对基层干部的关爱,体现了到基层去、从基层来,对于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具有重要作用。”组织考察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改进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评价内容,突出“德”的考察,首次推行实绩公示,共有1677人参加民主测评、1476人个别谈话。对14人进行延伸考察,真正凭德才论干部,凭实绩用干部。这次选拔的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近3年年度考核都至少有1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其中9名有2年被评为优秀等次,都是相应岗位的领导骨干或业务骨干。 体现平等竞争原则。报名结束后,集中2天时间对1781名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其中45名被取消资格。组织12名阅卷专家到封闭地点集合,按照省公选办下发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先行试评,统一评分尺度,对主观题实行背对背独立打分,集中4天时间完成阅卷。阅卷结束后,集中对109名面试入围初步人选进行资格复审,其中3名被取消资格,保证了所有报考人员机会均等。面试实行“大评委制”,邀请淄博、滨州2市专业考官14名、市级“两代表一委员”考官30名,分别按80%、20%的权重赋分;考官、面试人员和工作人员,先后4次抽签确定面试时间顺序、考场,以程序的严密实现公平公正。组织考察前,采取调阅档案方式,又全面审查60名考察对象人选的“三龄二历一身份”。参加面试的坊子区黄旗堡街道纪工委书记曹晓东同志说,“考官、考生、考务人员到底在哪一个考场,都随机抽签确定,上午、下午各抽一次,而且候考室、准备室、面试室、休息室完全隔离,确实营造了一个最公平、最公正的竞争氛围。” 从严公选:确保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在市县乡集中换届之年,面向全市公开选拔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市委重视程度高,干部期望值高,社会关注度高。为营造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突出“四严”:一是严格标准。坚持选拔标准不走样,发现有影响报考、使用的问题,随时取消资格。二是严明纪律。制定报考、监考、巡考、考务工作人员守则,提出笔试、面试等20多个方面的纪律要求。三是严肃承诺。层层落实公开承诺,报考、监考、考务、阅卷人员和面试考官等2460余人签订承诺书,全面落实回避制度,没有出现一起违规违纪现象。四是严密监督。在公开选拔的每个具体环节,市纪委派员全程参与。笔试、阅卷、面试考点,全部封闭管理,武警安全警卫;笔试面试考点都派出无线电检测车辆,面试考点使用金属探测器全员检测,保证了公选工作顺利进行。 这次公开选拔的2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均为各职位综合成绩列第一位人员,其中市直部门(单位)10名、县市区10名;女干部3名,党外干部1名;均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38.5岁。据悉,市委组织部将采取集中培训与挂职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为期6个月的任前培训,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胜任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