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书 收藏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经济新闻
 
标题导航
时间背后的记忆之书
青州金石学家孙文楷与他的《一笑集》
赵拾德《三省堂随笔》出版
中国符号
光影之隙
金价急跌金银币收藏者困惑
邮票投资走好三步
齐安怪石
江苏盱眙汉墓出土宠姬遗物
2011年09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间背后的记忆之书
——评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谭春溪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处女作,出版于1982年。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与《记忆之书》,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奥斯特从对父亲片断式的回忆出发,试图重构这个“看不见的人”;而在《记忆之书》里,作者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通过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对孤独、偶然、父性以及记忆进行了哲理性的诗意的沉思。
  “某一天,生命犹存……然后,突然之间,死亡不期而至。”父亲的突然去世,让作为作家的奥斯特“知道我将不得不写下关于我父亲的事……如果我不快点行动,他的整个一生将会随之消逝”。他写父亲,出于感情的因素极少,更多的是出于寻找与延续。因为沉默下去,将意味着父亲永远的消失。而文字似乎是唯一让生命延续的方式。
  父亲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隐形人,对他人隐形,对他自己亦是如此。在任何情形下,“他都无力或不愿显露自己,他成功地使自己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以免深入事物的核心。”当父亲活着的时候,奥斯特曾尝试不断找到“这个并不在那儿的父亲”。死亡没有改变这一点,唯一的区别是留给奥斯特的时间不多了,他要抓紧找到这个行将消失的人。
  但寻找一个隐形的人何其艰难。他“坚韧地、不透光地生活着,仿佛对这世界免疫。他不像一个要占据空间的人,而更像一块无法穿透的人形空间。”
  奥斯特的记忆之门由此打开。记忆的世界被一点点唤醒,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关于家族史的挖掘,在无数现实与记忆的碎片之中,试图拼接出一个完整的隐形意义上的人。奥斯特写出了其父亲那“退隐意义上的孤独”——“孤独。但并不是说孤身一人。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作者展现了非凡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复活了这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作者采用“元叙事”的手法,常常打断回忆的步伐,插入思考与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感受。比如描述语言的局限或文字的力量的感受:“我开始觉得我正欲讲述的故事不知为何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抵抗语言的程度,恰好衡量出我离说出那些重要的事有多么接近”,或者:“不管这些词语看起来多么无用,他们依旧立于我和沉默之间,这沉默继续教我害怕。当我走进这沉默,将意味着我父亲永远消失。”
  创作的过程便是作者对父亲寻找的过程,而随着创作的结束,父亲的形象于作者心中再一次归于隐形。
  但文字,最终实现了一个人的再生,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延续。
  在《记忆之书》里,主角变成了奥斯特本人。在这个风格类似法国实验文学的自传中,奥斯特对孤独、偶然、记忆等进行了体验式的细致入微的描述。要理解奥斯特笔下的孤独,先要从其对立面入手。奥斯特深信万物皆有关联,事物之间存在无限复杂的网络,而偶然性是万物关联的极端形式。“每一样东西,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对其他所有东西的注解。”这有点类似于中国人的道家思想,一即是一切。
  所以“即使一个人,即使在他房间最深的孤独之中,他也并不孤独,或者更准确地说,一旦开始试图讲述那种孤独,他就已经变成不止自己一个人了。因此,记忆不单复苏人们的私人往事那么简单,而且要浸淫在他人的往事中,也就是说,历史:人们既参与又见证了历史,既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除此而外的部分。”这有点像斯宾诺莎,大概他们都是犹太人的缘故吧。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既是一本谈论孤独的书,也像所有创作一样,其本身也是孤独的产物。但不管是对于创作者,还是阅读者而言,当我们面对自我或者他人的孤独时,孤独都已不复存在,我们面对的已然是整个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