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文化“手牵手” |
——寿光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纪实 |
|
□本报通讯员 李晓兵 朱金华 王朋
近年来,寿光加大“均衡文化体系”建设,着力改变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格局,突出文化服务、资源、产业三联动,实现了城乡文化同发展、共繁荣,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完善基层设施,促进文化服务“互享互补”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文化覆盖的差异,寿光从文化设施入手,面向全域划分出三个“10分钟文化圈”,将全市103万居民纳入不同层次的文化圈内,居民从住所只需步行10分钟,就能享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服务。 按照中心城区提升文化服务档次,打造“城市核心文化圈”;城郊对接城市文化辐射,打造“城郊辐射文化圈”;镇村推进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建设,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圈”的布局模式,将公共文化资金向农村倾斜,设施向农村配套,服务向基层覆盖。 目前,城区已建起市文化中心、市民健身体育场等30多处大型文化公园,城郊依托弥河生态观光园等绿地公园,建设了40多处开放式文化场所,所有镇街已全部建起文化站(中心),700多个村建起标准化农家书屋,形成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文化站(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依托网络纽带,带动文化资源“互管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缩短人与人之间交往距离的同时,也为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系起了长长的纽带。 依托这一纽带,寿光不断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辐射,“四个网络”把城乡连成一体,为文化均衡发展搭建起信息平台。党员远程教育网连通所有村(居),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课堂”办到群众家门口;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1005个站点,实现城乡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共享;农业网络视频咨询服务系统,涵盖全市14处镇街道的600多个村,通过网络解决生产难题,实现网络支持成为现实;寿光民声互动系统直接面对网络,市民只需在家上网,就能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咨询投诉。 寿光还积极实施“文化带动”工程,搭建城乡文化活动交流平台。连续5年举办的“和谐四季”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连续2届举办的中华农圣文化节,让更多的城乡联办节目走上了舞台,市民、农民在欢声笑语中实现了思想和文化的交融互动。 发挥区域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互促互进” 寿光不断整合资源、互补城乡,将文化园区化作为发展方向,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加大农村市场承接能力,迅速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 在寿光城区,以总投资8.9亿元的软件园为带动,确定了出版印刷、生态休闲、包装装潢、现代传媒、数字动漫、会展创意等8大类重点产业、100多个重点项目。在镇村,则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历史遗存等优势,深入挖掘内涵,主动承接城市文化产业的辐射,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群山”和“高峰”的同存共生。 如今,寿光已形成以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为重点的东部弥河文化,以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三元朱村为基点的南部生态农业和以农产品物流园为中心的西部休闲娱乐三大产业带,和以黄河入海口海上观光、双王城制盐遗址、林海博览园、巨淀湖革命老区等为代表的“海洋、盐业、生态、红色”四大特色文化旅游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