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文化节对社区潜能的激发 |
——我市以社区文化节推动文明和谐发展聚焦 |
|
宣传文化部门如何更好地把文化送到基层、服务群众,又如何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纽带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目标?我市开展的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找到了一个支点。 从去年开始,我市周密组织、统筹安排,于每年6月至10月,在全市城乡社区部署开展社区文化节活动。活动突出社区和广大基层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文化服务居民、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设立社区文艺汇演、文化服务进社区、综艺晚会等板块,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随着一场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文艺人才走进社区;通过文化的纽带,邻里相亲、互相友爱、健康向上的美好理念也植根人们心中,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得到激发,充满亲情、温情、友情的气氛在风筝都荡漾…… 文化产品按需配送: 从简单的灌输到舞台的主角 让文化工作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既是我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基本目标,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从简单发动向较高层次发展,我市坚持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核心,组织各地各单位根据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创新文化服务理念,延伸文化服务触角,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了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配送行动,让百姓共享到了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成果。 我市组织的专业电影放映队伍,深入中心城区各大社区开展“百部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精选政治理论、历史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的优秀图书,到社区开展公益性“图书漂流”活动,受到不同读书群体的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薪火”行动,由于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那些亟待扶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里重焕青春活力;“百姓艺术课堂”公益行动,通过社会资助、网点居民“点菜”的“配送”形式,组织各门类文艺专家走进社区,开展面对面讲课——这些丰富多彩的服务社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一批热心文化工作、熟知文化业务并有一技之长的干部组成了“文化使者团”,在群众文化工作、文化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文化项目策划、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为基层群众传授经验、出谋划策,成为政府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的“连心桥”、解决民生文化需求的“110”。 一批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志愿者,组成了“文化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采取联合或分别服务的形式,面向社区群众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辖区内文化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开设社区大讲堂,广泛传播科学思想、学习生活技能、普及科普健身等知识。 以前的社区文化活动大多都是一个模式,现在想看什么,想学什么,都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社区文化也就变得生动起来。这种按需供给的文化配送模式,使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文化活动质量不断提升,活跃了社区群众;社区小舞台升起了群众文化之星,展现了自我。成为主角的百姓不由自主地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使命,带来的是群众文化的空前活跃。 创新社区文化网络: 从各自为营到资源共建共享 以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活动圈”为目标,我市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包括图书借阅、文化活动、文化辅导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功能齐全、性能优良、富有品位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承载力。 如今,在我市各县市区,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城乡各地文化广场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正在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的愿望正逐步实现。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共规划新建或改扩建公共文化项目2143个,总投资额53.6亿元。市里重点规划建设了包括市图书馆、艺术馆在内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概算投资28亿元。各县市区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高档次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有7个县市区规划新建了县级文化艺术中心,新建或改建县级文化馆6个、县级图书馆9个。全市11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已经全部建成了符合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拓展,已按标准建成了1个市级支中心和10个县级支中心。各县市区累计投资3600多万元,新建25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范化基层服务站点。到去年年底,全市100%的乡镇(街道)和40%的社区都建成了规范化基层文化服务站点。 推动社区内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面向居民开放,促进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推行社区文化协管员模式,选拔各类文艺人才充实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形成完备的文化管理体系。培育扶持了大批社区文艺表演队伍,搭建业余同专业艺术院团的沟通联系,选聘专业人才指导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这些形式,巩固、壮大了现有的文化活动团体,充分挖掘了驻社区企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潜力,青(少)年、企事业单位、部队文体活动组织日益健全,构筑了融合发展的新型基层文化活动网络。 在热闹的活动背后,有一些新的转变在悄然发生:我市的社区文化在形态上正逐步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社区文化的运作方式从以政府为主导转为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帮助,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混合型;社区文化的组织网络经过资源整合转为经过规划调整后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从社区居民的老少两头扩展到全体居民和社区成员单位;文体活动从单一变为多样,文化设施从陈旧简陋变为现代新型……新型社区文化网络的构建成功,消除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盲区。社区,变成了群众舞动快乐、唱响幸福的大舞台。 构建长效机制: 从单场精彩演出到有序活动规划 一个回眸,转身亮相,满堂喝彩……在奎文区东关街道社区里,参加消夏晚会的社区居民文艺队正在进行彩排。每年的消夏晚会,成了这些文艺团体的汇报演出,他们把创作的新节目第一时间送给居民群众。平时,社区工作人员还会请来文化单位的专业老师为大家讲课,提高大家的文艺水平。而像这样居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我市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参加的成员都是社区普通居民。 对于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我市宣传文化工作思路不仅仅停留在组织几个文化队上,而是为他们的活动构建起一套常态、长效机制。以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与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社区居民乐于、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内容,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自有文化资源,把文化活动做得丰富而实在。 他们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为社区群众搭建文化活动的舞台。在市区主要文化广场,以“魅力潍坊·浓情四季”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为主体,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群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今年,我市各社区分别结合本社区实际,围绕“和谐家园建设”、“邻里相识互助”、“廉政文化”等主题,组织了一台台文艺演出,一些居民自编自演的专题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各个社区开展的和谐家庭趣味运动会、书画手工作品展、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奖活动、家庭才艺展演、邻里情卡拉OK演唱会、红歌比赛等活动,吸引了成百上千个家庭参与,调动了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随着我市社区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的日臻完善,文化活动真正渗透到了社区各个角落。 挖掘社区文化内涵: 从活动整合到文化品牌塑造 我市的社区文化从组织活动开始,却不仅仅满足于活动。社区文化品牌打造,成为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为把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这一重要载体搭建好,我市加强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借助民间民俗文化发展力量,挖掘社区文化内涵,创新社区文化理念。一批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社区文化品牌在各个社区熠熠闪亮。 奎文区开展的“一居一品”品牌社区创建活动,打造以“崇文尚美、崇爱尚信、勤勉精进、和谐致远”为内涵的社区文化,形成了卧龙社区的“人文卧龙、同乐社区”、东苑社区的“美德社区”、奎文门社区的“幸福5+1”等品牌。寿光市着力打造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的社区文化品牌,形成了古槐社区的“欢乐使者”、现代社区的“圣城先锋”、兆祥社区的“温馨家园”等社区文化品牌。昌乐县形成了乡土文化“桃花会”、校园春天诗会、仙月湖笔会等社区文化品牌。潍城区的“状元胡同”、“奇好看”综艺大秀场,安丘市的“老子文化”、“舞狮文化”,滨海区的“锣鼓表演”、“腰鼓秧歌表演”,高密市的“四季田园大篷车”,青州市的南张楼社区“新农村民俗文化”、王坟镇“骑兵军乐表演”,寒亭区的“年画、风筝”民俗文化,高新区的北苑社区“人文北苑、服务零距离”、北海社区“文化体育型社区”等,各具风采。 这些文化品牌,源于社区,根植社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地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绿色通道传输和谐: 从文艺舞台到和谐的有效载体 “文化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凝聚人心、增强家园意识、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市委宣传部文化科长王妍妮有着来自实践的感悟和见解。而事实证明,文化舞台的繁荣发展正逐渐成为社区和谐的重要载体。 “远亲不如近邻,同楼就是亲人”,社区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奎文双合街社区开展文艺活动时,总是不忘把家人相亲、邻里相助等美好的生活理念融合到节目中,社区书记高维顺告诉我们:“社区就是一个一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把小家庭组织和睦了,大家庭就和谐了。”作为人们聚集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社区是创造和谐文明的基石。运用社区文化这一有效载体,把道理、事理、情理传输给群众,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启发,在欣赏中得到升华,无疑是最佳选择。 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社区文明和谐的有力推手。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多了,大家自然而然地远离了是非圈,整个社区群体的品位也不断得到提升。 丰富、实在、有效的社区文化活动,搭建起了我市社区文化的展演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送进社区,引发广大社区群众对优秀文化和美好理念的追捧。就在这样良好的文化互动中,社区的文明和谐得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为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文化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着城市的文化品位,这一项长期的文化惠民系统工程,正在有力助推着潍坊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孙晓芳 刘伟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