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上一位普通老农的家国情怀 |
——读赵冬苓、长缨的长篇小说《中国地》 |
|
◎几又
这部小说之所以闯进阅读视野,是因为几年前便读过这个故事原型的报道。在辽西有一个叫“石明信沟”的地方,虽长不过八公里,却前后经受住日军长达14年的封锁,始终没有沦陷。 生活原型里的“会首”王老凿,在小说里变成了赵老嘎,此二人有着相同的“嘎”性,不同的是,艺术作品里的赵老嘎,嵌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形象更加丰满,或者说既嘎得可爱,也刁得厉害。 这是一段属于民间的传奇。祖祖辈辈呆在清风岭上的赵老嘎,没有学者王思恺那样的渊博学识,但他懂得一个再朴实不过的道理,那便是清风岭是生他养他的黑土地,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日寇铁蹄的践踏乃至凌辱。正因为这份近似单纯的固执,哪怕日军的一再威逼利诱,甚至亲情的严峻考验,他从未动摇,比如当得知女婿陈庆升替日寇办事,他的第一表现便是默不作声,后来几次欲除之而后快。 赵老嗄的家庭本就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矛盾混合体。他与老伴柳芹志同道合铁心抗日,女婿陈庆升则一副汉奸嘴脸,而大儿子赵永志选择追随熊向本领导的国民党抗日部队,小儿子赵永清在日军逼近跟前之时,刹那间完成惊艳的嬗变后,笃定跟随马应民领导的抗联……表面看来他们理想各异,但又代表着那个时代不同的抗日力量,同时他们都会不时地团结在赵老嘎这个民族精神支柱的周围。 说赵老嘎是民族精神支柱,这不仅表现在清风岭14年未曾沦陷,还因为赵老嘎在个人“得失”方面总是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之态。一开始分配熊向本赠予武器时,他让“兄弟”先挑。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又先后痛失四老嘎、二老嘎,尤其是小女儿小玉这个宝贝疙瘩。尽管如此,他依旧矢志抗日。 虽然赵老嘎不是军人出身,但他深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道理。一方面,他对日军毫无惧色,另一方面,他没有愚昧地幻想一个人充当英雄好汉,只要是抗日的力量,他都张开怀抱热烈欢迎,除了杜二脑袋、许三骨棒这两个“酒肉朋友”外,他还收两个被老百姓戳脊梁骨的二鬼子梁三和牛大洪做干儿子,甚至包括那个装哑巴的日本人北村次郎。 当然,作为时代矛盾的综合体,赵老嘎毕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首要一点便是无法摆脱封建传统思想对家庭的影响。除了他对柳芹既恩爱,又特别顾及男人的威权这一点外,他还直接参与干涉二老嘎与秀春的恋情,搅黄了赵永志与七巧的爱情,导致赵永志一度与自己这个父亲形同陌路。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的局限性,并不会影响赵老嘎这一形象的丰满与高大意义。毕竟作为一个并不曾远行的传统型农民,赵老嘎缺乏先进知识的熏陶,不可能跳得出数千年封建传统的羁绊。 要说,相较于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沦陷区,区区清风岭何足挂齿,但赵老嘎的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坚定行动,阐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和平哲理,即处于危难时刻的中华民族,如果人人都像赵老嘎那样具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又岂是侵略者胆敢垂涎得了的。 一位瑞士外交家曾这样说过:“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是一位公民,迈出左脚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将近100多年没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我们渴望和平,但追求和平的道路从来不会一马平川,即便在今天这个愈加开放发达的年代,危机感同样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矢志奋进的巨大动力源泉,这当是《中国地》最想传递出的重要意义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