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社会关爱阳光 |
——昌邑市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纪实本报记者 刘明顺 通讯员 孙泰东 |
|
|
▲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
|

|
|
残疾人群体,这是一个因生命的遗憾或创伤而造成的特殊弱势群体。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残联牵手社会力量,爱残、助残、惠残,用真情为这个特殊群体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让残疾人共享社会关爱的阳光。 康复进社区 服务进家庭 康复是残疾人工作中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昌邑市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以“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为重点,全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初步建立起市、镇、村“三位一体”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主抓、残联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格局。截至目前,该市以城镇医院为依托,建起13个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6个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站,选配13名康复指导员、26名康复协调员,并成立了3个康复指导中心和1个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5个城市社区康复站。 近年来,昌邑市共为3407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康复救助,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839例,免费向残疾人配发轮椅306辆,为128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对33名特别贫困的精神病患者实行差额住院治疗,为48名脑瘫儿童和儿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培训聋儿、智残儿童家长35名,免费安装假肢27 例,免费为13名低视力儿童配发助视器,免费为136名聋儿安装助听器,发放贫困残疾人各类辅助用具1856件,有3107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直接或间接受益6246人,一大批残疾人通过康复改善了身体生理功能,增强了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重新融入了社会。 教育就业扶贫 一个不能少 该市按照“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规划,统筹安排,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残工委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扶残助学活动,资助29名贫困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为鼓励广大残疾学生学习成才,近几年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12名残疾大学生进行了学费资助,健全了残疾人教育救助制度,保障了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吸纳残疾人就业,近年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78人。利用残疾人就业推介会等形式,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信息、职业介绍,帮助38名残疾人集中就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该市残疾人教育培训中心举办各类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23期,798名残疾人免费参加技能培训,686名残疾人实现当地就业或异地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自主就业,共有84名残疾人实现了个体自主就业。 该市把残疾人扶贫纳入全市扶贫救助总体计划,并结合“帮扶”工程,采取“帮、包、带、扶”等措施,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近年来,全市共为残疾人减免各种税费160多万元,1350多名残疾人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同形式的帮扶救助,其中,970余名残疾人脱贫。 生活“无障碍” 人人有保障 大力开展无障碍城市创建活动,铺设和改造盲道20.33千米,新建盲道11.6千米,改造缘石坡道1000余处,新增设低位电话亭31处,新建公园广场全部铺设盲道、人行坡道和残疾人轮椅坡道。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对107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按照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安全住房”的要求,对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由市政府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由政府为其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目前,该市已有422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为2663名农村重度残疾人免费办理了“新农保”,为7432名残疾人免费办理了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其中4221名享受低保的残疾人由政府为其全额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为享受低保的505名重度残疾人办理了每月50元的生活补贴,并进行了社会化发放。 大力实施“温馨安居工程”,着力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环境。在前几年投资382万元,新建修缮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392户的基础上,今年又筹措资金10万元,为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配备了饭桌、椅子、电风扇等15件基本生活家居用品。 昌邑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共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2000多户/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共计100多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