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代选庆 李生涛 李洪帅)连日来,昌邑市文化发展好戏连台:高标准成立了美协,使协会总数达到6个,近千名文艺骨干在协会中大显身手;青铜器博物馆在绿博会期间隆重开馆,成为绿博园众多文化旅游项目中一抹靓丽的风景;文化中心广场在国庆节前盛装亮相,成为市民放松身心的广阔舞台。今年以来,昌邑市创新思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正以强劲势头大踏步迈向“文化强市”。 民生为本,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该市把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幸福昌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实现了文化事业发展质的飞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全部入村,建成农家书屋340多家,大部分村庄建立了农村文化大院,各镇街区都按标准建起了文化站,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达标率100%,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搭建起良好的舞台。同时,设立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丝绸之乡文化奖”,评选30位“民间文化能人”,创造性地开展“文联万家”活动,各个镇街区都挂牌成立相关协会指导站,充分调动了文化能人、文艺骨干和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目前,该市有庄户剧团、秧歌队、合唱团等400多支群众性文化团体常年活跃在民间,涌现出了文山诗书社、大陆威风锣鼓队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文化团体。此外,该市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开展“唱响昌邑”农村选秀、“京剧票友大赛”、“文明之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基层文艺组织从“配角”变成“主角”。 三级联动,文化项目遍地开花。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该市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合力抓重点项目的发展新格局。五年来,该市新建设文化产业项目219个,这些项目遍布昌邑城乡,诠释着昌邑文化的繁荣发展。其中,投资3亿元的市文化中心项目被确定为第十届全国艺术节承办场所之一;投资4亿元的绿博园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投资5000万元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风雨南洋》项目,剧本已创作完成,并与山东电视台签约合作。该市还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并建立了多元化文化建设投资机制,有力调动了社会、企业和个人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目前,该市已有金丝达集团、乾隆杯酒业公司等企业直接参与到文化项目建设中,成为社会资本注入文化建设的典范。 异军突起,文化旅游扬帆远航。为破解旅游发展弱势瓶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该市以潍河为主线,不断挖掘、丰富潍河沿岸的文化内涵。南部建成了以“赏千年梨园、品梨花饺子”为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中部将绿博园、潍水风情湿地公园等景观连点成线,建成了以山水林交融的70公里绿色文化旅游长廊;北部沿海53公里的海岸线上形成了以“盐田观光、柽柳踏青、浅海拾贝、碧海冲浪、风车观光、渔家品鲜”为主的盐林海生态文化旅游区。其中,绿博园和潍水风情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3A级景区,柽柳林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同时,该市还将独有的丝绸文化、华侨文化和武状元文化融合到绿博园中,设立了历史名人雕塑群,建设了状元楼、文昌塔、民俗文化一条街等仿古建筑。此外,该市在千年梨园开展的“梨花节”、反映地域历史特色文化的“丝绸之乡文化节”等系列文化节会更是赚足了“眼球”,逐步成为彰显昌邑特色和魅力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