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刘涛 李晓兵 王朋 走在寿光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听到的是一片片欢乐声,处处洋溢着幸福与祥和。近年来,该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群众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市呈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群众对我的热爱,实际上是对党的热爱!” 这是新时期县委书记楷模——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出的一句心里话。1986年到1991年在寿光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经常到老百姓的地头边、炕头上,与群众亲切交谈、拉呱,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经常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他离任20年后,富裕起来的寿光干部群众仍然对他念念不忘,很多乡亲们真诚地说,“真想像亲人一样拥抱王书记。” 20年过去了,寿光历任领导班子一直传承和发扬王伯祥的精神和理念。近年来,寿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把群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加快改善民生、富裕群众,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在今年初寿光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孙明亮代表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全年投入15亿元,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重点办好让孩子们享受均衡、安全的优质教育,让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让老年居民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让困难家庭不断改善居住条件等“十件实事”,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效的群众工作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32.3%。 “一个村富不算富,一个县富也不算富,全国农民兄弟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 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所展示的博大胸怀,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心带领群众共奔小康的高尚情操。 在王乐义的影响下,如今的寿光农村人人会种菜、户户“玩”大棚,老百姓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好。车辆增多了,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万辆,户均1.3辆;房子变大了,过去户户低矮房,如今家家住新房;环境变美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03%,绿地率37.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48平方米;生活有保障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空前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55元基础养老金,幼儿实现了全部入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下;社区、村居建起了警务室,技防设施越来越完善,老百姓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文化生活丰富了,85%的村建起了“农家书屋”,97%的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所有镇街道全部建起了文化中心,老百姓早上晨练、晚上跳舞已成为一种习惯。 “我志愿,我快乐,我是‘文依净’!” 寿光的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口号和名字:“我志愿,我快乐,我是文依净”。在寿光,总能看到一些穿着相同服装,戴着黄色帽子,手拿红色小旗的志愿者,他们或在清洁卫生,或在维持秩序,或在劝导交通,当问及他们的名字时,总会听到爽朗的回答:“我叫文依净”。 去年玉树地区受灾之后,在寿光市慈善总会发起向玉树灾区捐款活动倡议的当天,一位穿着朴素的妇女第一个走进慈善总会大厅,捐出1万元要离开。当工作人员要求留下名字时,她说叫“文依净”,来自文家街道。后经户籍查询发现,“文依净”只是个化名。“文依净”率先捐款、高额捐款、化名捐款的事迹经《寿光日报》跟踪报道,迅速传播开来,寿光全市上下掀起了向“文依净”学习的活动。“文依净”开始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热心公益、不求回报的精神。 在寿光,不能让任何一个人享受不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救助,这是从市领导班子到普通老百姓的共识。近年来,寿光市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朝阳助学”、“夕阳扶老”、“爱心助残”、“真情助孤”、“康复助医”和“特别生活救助”六大救助工程,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和救助力度。对重症精神病人,积极开展集中救助医疗,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医保+救助”的形式解决医疗费用,每年该市财政再拨付专项救助治疗金300万元,解决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不足的治疗费用及入院生活费用,保障精神病患者救助治疗工作开展。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投资500万元建设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康复网络,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材,并对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全部免费加入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按照社会散居和集中养育孤儿分别每人每月600元和1000元的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并与孤儿监护人和孤儿签订养育协议,有效保障孤儿权益。教育部门联合市慈善总会和企业家协会共同出资,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发放3000—5000元的救助金;对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每名学生每年500—1000元,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对生活困难的群众,通过慈善基金积极开展救助,近年来,已投入380余万元慈善基金,对4000余名困难群众进行了救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