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亮
在远离他乡游子的心中,都有一块乡情的静谧田园,难以割舍,令人时时牵挂。 我从十八岁参军,在部队一呆就是十七年。这十七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自己所熟悉和依靠的一切,孤身一人面对工作的压力和世事的艰辛,使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成为青年时期心灵深处最沉的记忆。那是对想家而不能回的难熬记忆,对生龙活虎军队生活的快乐记忆,对相思恋人梦中相见的幸福记忆,对父母养育、亲朋师长帮助和部队培育的感恩记忆,对献身国防勇于冲锋的激情记忆。这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扎根心灵深处,酿成了浓浓的烈酒,聚起了悠悠的乡情,生出了绵绵的牵挂,在我心中种下了永远不变的恋乡情愫。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我遥望着家乡的星空,心中流淌着乡情,慢慢地,军营里的景物便与乡情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融入浓浓的夜色之中,乡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植根于异地游子的生命里,成为促进我不断成长进步的基因、强力。 我不会忘记,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充满亲情的牵挂,让我的人生充满温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溢满乡情的牵挂,让我的旅途没有疲倦;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徜徉恋情的牵挂,让我的爱情幸福美满。 我尽情享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牵挂的缺憾,也十分珍惜“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牵挂的寄托,但更加看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牵挂的蕴含。生活中,倍加真爱点点滴滴的细碎与真实,细细品味酸甜苦辣的世事与悲欢,把经历与磨难看做对自己的赠予与锻炼,用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表示关爱,用问一声“可好”、道一声“晚安”以示关切,用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表达牵挂…… 牵挂和被牵挂都是一种幸福,都是对乡情的品味与分享。我感念这份对乡情没有虚伪杂质、也没有功利追逐的淳淳牵挂,它是亲人的挂念、故乡的呼唤,是感情琼浆、精神食粮。走近乡情,就像寒冬中走进了温室,酷暑中走进了浓荫,它留下的是永远不灭的愉悦,留下的是永远不变的甘美。沉醉在乡情的牵挂中,便会感到这个世界是那样的祥和、美好,那样的温暖、安宁,任何苦闷、烦恼,任何孤独、惆怅,都会随风而去。因为拥有了乡情的牵挂,感情才拥有了方向和归宿;有了它,幸福的人生才有了根基和依托。因此,我特别感恩乡情,感恩人生的这份牵挂。 乡情是山,乡情是水,在乡情这肥沃的水土里,有着我不竭的力量源泉;牵挂根,牵挂是蔓,在乡情这美丽的田园里,有着我不离的军旅情缘。 乡情如诗,乡情如画,在乡情这迷人的景致里,有着我不变的挚诚爱怜;牵挂如梦,牵挂如幻,在乡情这神奇的意境里,有着我不忘的圣歌礼赞。 我赞美乡情,我感恩牵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