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潍坊审计
 
标题导航
潍坊让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
我市多措确保冬运安全顺畅
安丘确保居民喝上“放心水”
寿光为健康奶牛“发卡”
我市49家建筑企业被吊销资质
2011年1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让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
本报记者 孙孔嘉



  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目前拥有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聂家庄泥塑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非遗项目35项,市级非遗项目164项。但据记者了解,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的艺人多数为中老年人,年轻艺人的身影却很少。如何将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以家族、父子心口相传的方式继承,传承的范围比较小。因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传承人的减少而逐渐消亡。为了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的各级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在努力培养年轻人。
  记者到寒亭采访时,木版年画雕刻艺人杨海军曾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去企业公司上班,见的世面多,挣钱也多。年轻人觉得刻版整天坐在那里,不但费力气,眼睛也很累,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村里也就还剩下二三十个刻版的,年纪都集中在40岁左右,都是十六七岁的时候跟着家里的老人学的。”
  “现在非遗是越来越少,都在流失,年轻人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我们有必要去抢救去继承去发扬。”高密剪纸大师范祚信曾对记者这样说过。
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
  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民间艺术、地方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能力,而且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间文化起到了良好作用。
  以我市寒亭区为例,各中小学都设立了民间艺术课程,引进木版年画刻制、套色、印刷工艺,聘请杨家埠风筝、年画制作名家到学校为广大师生讲解风筝、年画知识,并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制作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了“杨家埠博物馆实践基地”、“杨家埠风筝厂实践基地”等,定期组织师生到杨家埠风筝博物馆、大观园、风筝厂、放飞场等地参观学习。现如今,这些传统技艺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学生们对传统民俗文化和非遗手工艺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今,在我们寒亭区各中小学校开设的面塑、剪纸、风筝制作、踢花毽、扑灰年画等艺术课程,这些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孩子将为非遗传承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寒亭区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记者说。
保护“非遗”需搭建平台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非遗”大多之所以濒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现代观念和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人对此不再感兴趣,造成各种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尴尬。
  关于非遗项目的继承与发展,有人建议,可以借助展会推介我们的“非遗”项目,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节会上与之互动,并产生兴趣。同时,“非遗”的传播可以与我们当地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在旅游景点加入我们本土的特色、民间手工艺表演等,以此来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平台,使各种民俗活动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相信到时参与到其中的年轻人会逐渐多起来。
记者手记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文化需要传承,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在流失。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之处。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锲而不舍地去保护、传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