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教育
 
标题导航
走进潍坊名校 享受阳光教育
2011年1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潍坊名校 享受阳光教育
——高密市康成中学特色发展纪实特约记者 张春梅 通讯员 王林 葛会俊
  从学生中竞选出的校长助理参与学校管理——校长助理座谈
  快乐成长的康成学子
  挑战地球引力——热气球升空比赛一角
  我们的战车最酷——科技艺术节上的纸板车设计大赛
  由学生承办的精彩元旦文艺晚会



  10月21日,在潍坊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五处高中学校先后做了典型发言。其中,高密市康成中学有关“创建办学特色”的报告反响热烈,深受与会者好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学行为日益规范的教育新形势下,康成中学如何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走进康成中学,进行了深入探访,全面领略了康成人开创的特色发展之路。

科技发明
培育创新教育的种子

  科技创新教育是高密市康成中学的一项突出的办学特色。据了解,这里有185项学生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连年被授予“潍坊市知识产权先进单位”,是全省高中学校中为数不多的“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谈到这一特色,科技教育处的卢照春主任向我们提到了毕业于该校一名科技创新特长名生——刘旭。
  刘旭是康成中学2003级的一名学生,2006年,他因创造发明方面的突出成绩而被中国海洋大学免试录取。在大学学习的每一年里,他都要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回到母校做几场关于“开展创新发明”的报告,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如何发展自己的特长,如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2003年,刘旭考入康成中学后,可谓如鱼得水。他从小就喜欢动手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而康成中学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方面面为学生搭建了宽广的舞台。成立了剪纸、泥塑、电脑制作、爱迪生发明协会等30多个学生活动社团,刘旭根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参加了爱迪生发明协会。在刘旭参加创造发明活动的三年高中生活中,康成中学创造发明教育的土壤也不断丰厚,让刘旭和同学们创新的种子得以滋润发芽,健康成长,刘旭的特长更加突出,并在创造发明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2004年,学校开设了创造发明课,通过上大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讲解科普知识和发明创造基本技法。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达到“人人是创造发明之人。”
  2005年,为了更强有力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学校成立了一个专职中层部门——科技教育处。下设创新发明教研室、航模活动中心、实验中心,全面负责全校的科普教育、发明创造及各项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策划工作。这一机构在当时省内学校中并不多见,算得上是一个创新之举。
  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学校专门配备了热爱科普教育,在发明创造方面有丰富经验的3名科技教师作为校内专职辅导教师,同时又从胶州师范、高密中专、高密豪迈科技等单位聘请校外辅导员,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教师团队。
  学校在科技楼上专门开设了面积150平方米的“爱迪生工作室”,投资15万元配置了车床、钻床、刨床、焊接机、打磨机等专用工具,为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投资纳入固定支出的范围,编入学校经费预算中,每年拿出5万元的活动经费用来支持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发明大赛的经费达10多万元。
  2005年,刘旭的“水压升降式池”的发明创意荣获了全国二等奖,并以突出特长走进了理想的大学。现在,每次回到母校,刘旭都能感受到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新举措、新变化。
  原先的每学期一次由同学们自己承办的体育艺术节,现在改了名称,叫作“科技体育艺术节”,加上了科技类比赛项目,设有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论文、科学幻想画、科普讲座等多个科技比赛项目,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展示学生特长的一个大舞台。
  原先的科技创意主要从爱迪生发明协会会员中产生,现在学校设置了“创造发明金点子征集台”、“发明创意墙”,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创意。一年下来,征集的优秀发明创意达2000多个,真正做到了“科普之花遍地开”的局面。
  还有更多的变化,更深层次的变革。记者与冯培林校长深入交谈,冯校长告诉我们:为使“特色更优,亮点更亮”,学校已制定了《办学特色第二个三年规划实施方案》,并经今年的教代会审议通过。在这一方案中,确立了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四化”思路:“课程化、课题化、社团化、生活化。”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建设中,融入研究性学习中,整合到社团活动中,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将利用校本课程、双休日等时间,面向全体学生,每学年开展40课时的创造发明课。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发明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争取在专利申请、大赛作品生成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为有发明特长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桥梁,提高办学特色知名度,吸引高密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创造发明特长学生来校就读,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感受着康成人在科技发明园地里几年如一日的辛勤播种与耕耘,品味着康成人富有远见的规划与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创新的种子会在这方沃土上生动地滋长,创新教育特色之花会更加鲜艳亮丽。
星级管理
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

  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当下,高中学校班主任工作的苦与累是人人皆知的,除了要完成自身承担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工作,处理好班级事务,完成学校安排的常规性和临时性工作,同时还要与学生家长积极交流和沟通,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如何让班主任从琐碎纷繁的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学生思想指导工作,是很多高中学校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4年前,康成中学也同样面临这一普遍性的困境,但康成中学的教育管理者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一理念,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立足于班级这个学校管理的最基础单位,深入探索,终于走出一条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五星级管理模式”,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健康成长。
  课外活动时间,记者在高一·二班的教室里,看到班长葛琪慧同学正在和另外七八名同学召开碰头会,她们手里有一本“星级创建日志”。经采访了解到,原来她们是在汇总上一月的星级创建情况。她们根据每天记录的班内纪律、学习、出勤等五方面的情况,对照同学们自己申报的“星标”,逐人进行“赋星”。赋予的星有“勤奋学习星”、“遵规守纪星”、“文明礼仪星”、“自理自立星”、“彰显个性星”五种,而她们进行操作的依据是《康成中学星级管理章程》。
  2007年,学校研究推出了《康成中学星级管理章程》。按照学校出台制度的规定,要经过教代会审议这一关。而星级管理章程的出台却不同以往,在交教代会审议通过之前,先将章程交给了学生会,由学生会组织各班学生代表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和完善,使章程更加接近于学生实际,也因此更易让学生主动接受。
  章程中规定,“班级是星级管理的主体,学生是星级创建的主人。”星级创建分“星级学生创建”和“星级班级创建”两个层次,均设“勤奋学习星”、“遵规守纪星”、“文明礼仪星”、“自理自立星”、“彰显个性星”五个星标。
  学生层面的星标创建由“班级创星委员会”负责。葛琪慧同学就是班里“创星委员会”主任,她和另外8名同学是由全班同学投票选举产生的。她们分工负责星标申报、日常行为监督、记录日志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赋星结束后,“创星委员会”要对全班同学的星级进行张榜公布,每学期一汇总,报学生处备案,记入每年的个人成长档案中。这样一来,星级低的同学为提高自己的星级,会主动找到“创星管理委员会”申报新的星标,并努力按这一星标的要求去做好;星级高的同学就要时时处处保持自己良好行为和既有优势,以免被“降星”。于是,教育者追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完善、全面发展”管理境界,就在这“争星”和“保星”过程中,自然而然达成了。
  班级的星级创建同样也是设上述五个星标,但评价的部门则是“学校班级星级管理委员会”。由学生处、公寓管理处、特长发展办公室等与星标相关的几个部门组成,每月汇总评比一次。星级班级的创建与学生星级创建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班内学生勤奋学习星多了,学习氛围自然就好,该班自然就能获得“勤奋学习星”;班里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彰显个性星”多了,该班自然就会得到“彰显个性星”;班里学生整体星级高了,该班就能被评为“五星级班级”。凡是“五星级班级”,学校都要发文表彰,对班主任进行奖励,并在教室门口挂“五星级班级”的牌子。不仅激发了班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对班主任工作起到激励引导作用,使其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想法设法引导学生以五个星标为目标全面主动发展。
  采访中,高一·二班班主任于术宝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班曾连续两次创建`五星级班级'未果,查明原因,原来是与班内有几名同学轻微染发和着装不太适宜有关。于老师于是在班会上使出了激将法:“同学们,与我们相邻的一班和三班这个月可都挂上了`五星级班级'牌子了!同在一层楼上,为什么人家能升格为五星级,我们就不能呢?我查过了,是因为我们班的文明礼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请创星委员会的同学带领大家对照`文明礼仪星'的标准反思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班可就差这一颗星了!”结果,第二天,几个着装打扮不适宜的同学就主动改头换面,重整仪表。到月底,他们班也顺利挂上了“五星级班级”的牌子。
  管理改革与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康成中学自2007年推出“五星级管理模式”以来,没有搞“一刀切”,也没有搞“一步到位”。他们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先是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经验后又进一步修订,不断增强其操作性和实效性,最后在全校各年级中推开,最终实现了学生管理由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型。2009年,该管理模式在康成中学教学管理区(招生片)各中小学全面推广;2010年,《构建班级星级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管理的转型》管理经验获“潍坊市中小学教育燎原奖”。 
信息技术
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任何一项办学特色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持久的积淀、打磨,也需要与时俱进地革新、再造。
  在康成中学特色成果展厅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块奖牌——“国家重点课题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学校”,颁发时间则是2000年。早在10年前,康成中学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便是闻名省内乃至国内一大办学特色。1999年,康成中学作为新建学校,本着“高起点、新观念、示范性”创建标准,在硬件设施配备方面也堪称“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教师人手一机,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配备有电视、电脑、视频展台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同时还建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个电脑机房及人手一机网络教室;教师人人都会制作课件,人人能熟练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所有这些有关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举措,相对于当时省内外的同类高中学校而言,的确是一项十分突出的办学特色。
  然而10多年过去了,当今的高中学校在信息技术配备方面普遍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硬件配备已相差无几,康成中学的早发优势是否还有?办学特色是否鲜亮依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学校技术中心主任常洪文老师。
  常主任听了我们的问题,笑着说:“我们想到一块去了。”他谈起了2004年冯培林校长初到康成中学时的一次办公会。在会上,冯校长提出了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思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硬件设备很快就会落伍淘汰,我们的优势将风光不再。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紧密结合,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这一特色才会永葆生命力,永不褪色。”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康成中学信息技术特色不断谋求突破与创新,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推进。
  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打破教师间相互保守、各自为战的壁垒,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是康成中学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以教科处牵头,每月一次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对所有学科教学课件、错题集等学科资源进行评比,并由技术中心配合做进一步的完善后,载入学校教学资源库,不断积累,丰富库容。每个任课教师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结合自己的教情、学情对相关资源进行借鉴和完善,最后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上,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年下来,仅入选学校学科教学资源库的优秀课件就达2000多件。凡入选的资源都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得到体现。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教师之间的业务封闭,使得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各层次的教师资源共享,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风格等教学智慧都得以公开展示和共享,促进了教师团队成长,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直通等特点辅助学校管理,则是康成中学做出的又一个积极尝试。近年来,学校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建设,设立了“校长信箱”、“回音壁”等虚拟管理平台,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更加顺畅的交流渠道,提高了学校民主决策水平;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常规管理,整合开发了多个校园办公管理平台。现在,只要在BBS、IP Messenger、文件离线传输系统等办公平台上发布通知,信息就会立即传到每位教师电脑上,声、图、文并茂,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实现了学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高效性。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落脚点都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康成中学信息技术应用最终的落脚点也放在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上。2005年,康成中学以学生特长发展为切入点,以互联网为载体,为各类学生特长社团建立了网站。“小荷尖尖”网站主要是书法社团交流展示的平台;“康成动漫”则是电脑动漫爱好者的天地;还有文学爱好者建立的“博雅人生”网站,创造发明爱好者建立“异想天开”网站等等。凭借互联网的互动、直观等优势,康成中学为每个特长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信心、加快发展的信息化宽广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2010年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上,康成中学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张岩、邱国帅两名同学双双获得全国一等奖,康成中学也被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山东赛区竞委会授予“金牌学校”。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这句经典之语概述康成中学信息技术特色的十年发展历程,十分恰当!在破与立、传承与创新中,康成中学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生个性发展最佳的契合点。
  素质教育风吹劲,特色发展满眼新。采访过程中,细细品读着康成人关于特色发展的睿智思考,亲身感受着康成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感触良多。伴随着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高中特色发展新要求的提出,伴随着《康成中学办学特色第二个三年规划实施方案》的出台告示,康成中学特色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也必将带动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