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玉凤 11月4日,一条“宁夏银川市一农村50万公斤紫甘蓝滞销”的微博在网上出现后,被网友广泛转发,各地网友纷纷在微博上“吆喝”并爱心购买,很快,当地滞销的50万公斤紫甘蓝已全部预订出去。 从“莴苣滞销危机”、“谁来帮我销葡萄”到内蒙“爱心土豆”摆上北京超市货架,今年以来,网上频频出现帮助农民叫卖滞销蔬菜鲜果的消息。不可否认,依靠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巨大传播力和各地网友的热心,滞销产品往往能很快销售出去。然而,通过报道我们看到,农产品出现滞销,甚至任其腐烂在地里,并不是个例。比如,前段时间的“卖香蕉难”、“卖包菜难”等,就在眼下秋菜销售已接近尾声之际,媒体还组织市民“拔大葱”、“拔萝卜”,哈市农委在网上发布信息,组织经纪人、合作社出去找销路…… 蔬菜的丰收不仅没能给许多农民带来欢喜,反而增加了增产不增收的担忧,以及对销路不畅的焦虑与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靠“爱心”来“博同情”,靠一些临时帮急措施,固然能解决部分滞销农产品,但却难以真正解决滞销问题,难以让农产品摆脱大小年的“怪圈”。 农产品滞销表面上是销售难,其实折射出了农业生产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经过改革三十余年,农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但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滞后,农业生产尚不能掌握市场需求,缺乏准确、全面的市场行情信息。而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尽管在技术上增加了科技含量,但指导思想仍未走出传统农业的模式,至于种什么,种多少,往往靠去年的市场行情来决定,一般是基于上一年哪个品种价高好卖,而不研究市场,不考虑销路。一旦遭遇城乡脱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变数,就极易导致农产品销售出现波动,发生种种农产品“卖难”现象,并导致菜农、市民两头都很“受伤”。 解决这类问题,要做的工作很多,譬如建立、完善一个准确、细致、及时、全面的农业信息大平台,畅通信息渠道,为农户提供生产销售等信息咨询,解决种植和销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再如,针对农产品滞销而城市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探索农产品与超市对接直达渠道,减少中转流通环节,让农产品从农户直接进入超市等等。 能否解决好多地不断出现的农产品滞销问题,让蹦蹦跳跳的蔬菜市场量价企稳,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而要破解农产品滞销、菜农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实现多方共赢,政府部门重任在身,也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