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义盛老人说,完成自己心愿,准备“叶落归根”。 |
|

|
|
父辈为避战乱远走韩国,自己46岁时首次回到祖籍潍坊。如今,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整日忙碌,在韩国原州与中国潍坊间奔波。他有一个目标:三年之内要促使十个韩国团体来潍对接,通过友好对接,以促韩国客商来潍投资。 近日,他带着韩国原州青少年育成会的商界人士,来到潍坊,与团市委进行友好对接。
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来潍 11月17日,65岁的张义盛老人再次来到了潍坊。他是从韩国仁川直飞山东青岛后被接到潍坊的。张义盛已经记不起这是他第几次来潍了,但是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登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 张义盛生于1946年,出生地是韩国首尔,之后久居韩国原州。 “我父亲18岁的时候,卢沟桥事件爆发,为避战乱,我爷爷把独生子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送到了韩国。”张义盛告诉记者,从他刚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告诉他,他的祖籍是山东潍县。“我的老家是现在的潍城区田尔庄西村,这个村名我永远记得。”张义盛老人告诉记者,这个名字他从小便念得很熟,但是直到1991年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来到自己父亲出生的地方。 由于种种原因,很久便一直想回一趟自己的祖籍,张义盛一直没能踏上潍坊这片热土。“1991年,各种条件成熟了,我便急切地回到了潍坊。”张义盛说,他第一次到潍坊是1991年6月1日,这个日子他永远难忘,因为他等得太久了。 为中韩交流奔波 “我在韩国其实是很孤独的。”张义盛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原州市,其实山东人并不少,但绝大多数是烟台、威海一带的,在原州市,像他一样的潍坊华侨,只有他们一家。“我是潍坊人,但不会说潍坊话,我说的中国话带着浓重的胶东腔。”张义盛说,这是自己从小受自己身边“胶东帮”影响的结果。 采访中,张义盛老人告诉记者,他从1991年开始,就多次来潍探亲,每一次都增强了自己对祖籍的感情。“从小我的父亲就教育我,要把中国当自己的祖国。”张义盛说,父亲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父亲去世的时候,一再告诉他,要为祖国做点事,不要忘了祖国。 “父亲说,不能为祖国当兵,不能为祖国服务,这已经是很失职了,他让我一定要努力。”张义盛告诉记者,父亲的话让他难忘,另外激起他为潍坊做点事的是前两年的威海“韩国服装热”。 “由于在韩国的威海人不少,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把韩国新潮的服装通过轮船运到威海。于是,威海成了韩国服装的集散地,国内的人买韩国服装,都到威海。”张义盛说,通过韩国服装,威海人受益不少。“看到这一切,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为潍坊做点事呢?”张义盛说。 经达一年多的准备之后,于今年四个月中,他先后促成了原州中韩书法交流会、韩国女书法协会访潍并与潍坊女性书法协会缔结友好关系,以及11月17日他带来的韩国青少年育成会原州支区会访潍等三次中韩交流。 等到心愿完成,有意“叶落归根” 记者采访张义盛是在19日晚10时。那时他刚安排完访问团一天的行程,第二天便要赶到青岛飞回韩国。在与张义盛老人的接触中,记者发现他是一个走路都小跑的人。他说他现在年龄大了,时间也紧,所以必须抓紧一切时间。 “我在韩国生活了65年,但是我的晚年准备选择在潍坊度过。”张义盛老人向记者透露,他已经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心愿:三年之内促使十个韩国团体来潍对接,双方互访将达成二十次潍坊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我做过华侨学校老师,当过原州华侨会长,现在做汉语翻译。”我对教育与文化产业比较熟,所以我组织的前几个团会与这方面有关,正好中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愿我的努力能够尽一点薄力。 “以后我还会组织其他的团体来潍对接,等我完成自己的心愿之后,我愿意‘叶落归根’。”张义盛老人说,他准备回潍坊,而且也准备让自己在韩国做贸易的儿子也到潍坊投资创业。 □本刊记者 骆雁峰 通讯员 谭述霞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