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于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举世瞩目。因为,气候谈判的重要依据——《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第二承诺期谈判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引发各方关切和忧虑。德班会议能否就此取得全面和均衡的结果,事关重大。 给地球“降温”,这场谈判严峻而紧迫。唇枪舌剑,各说各话、无所作为,不利于实现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联合行动起来,将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小化,造福子孙后代。 遗憾的是,这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在实际谈判中,往往被抛到一边,以至于目前连谈判法律框架都面临存续危机。一些发达国家在早前的几次谈判中公开表示,将不承认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这不禁使人们质疑,这个地球难道不同样属于它们? 众所周知,《京都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是当前唯一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它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照顾到了各方利益,力图划分承诺期,分阶段促进全球减排。任何抛弃议定书、否定第二承诺期和拖延谈判的做法,都不利于应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合作。 尽管如此,部分发达国家却想方设法弱化议定书,进而不承认第二承诺期,不但自身减排意愿降低,而且想让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埋单”。发达国家的不肯作为,导致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跌宕起伏。 当前,地球上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且不说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纷纷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即便按照两年前八国集团和经合组织推出的减排路径,以2006年为基点到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量仍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到5.4倍。 因此,国际社会急需发达国家做出表率,展示更多诚意与灵活性,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双轨谈判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完成人类减排的重责大任。 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去年的坎昆会议,再到如今的德班会议,气候谈判法律基石存续已经到了攸关时刻。仅仅在政治层面表达关注远远不够,期待德班与会各方能够打破僵局、缩小分歧,切实推动全球减排控温行动。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