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玉凤
虽然前段时间以来,摔倒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事件让公众对道德的沦落感到深深焦虑,但山东烟台女孩刁娜、武汉“的哥”等众多人的平凡善举,却让我们看到,道德底线的失守只是局部,真情正义善念仍是蕴藏于当今社会的真谛。 平凡善举映照出的是一个人的良知和修养,更昭示着一种责任担当。从“最美女孩”刁娜、“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奶奶”朱燕珍等等;从吉林长春馄饨店老板因一次次装糊涂收下乞讨老人的游戏币,捧上热腾腾的馄饨而备受热捧到武汉三位“的哥”将拖行执法交警的“醉驾”肇事车逼停,并在及时挽救交警生命后悄然离去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一个个感人的草根故事,一次次“最美”的热情褒奖,让我们看到,我们周围并不缺乏向善的道德渴求,也不缺乏道德良知和善行;平凡善举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只要我们能用道德良知这把尖刀理性地剖析自我,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指责“路人冷漠”转向从我做起的道德践行,当别人需要他人伸手帮一把时,我们就不会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者,就能为呼唤道德复苏尽一份力,道德底线就会不断被修复和加固。 丘吉尔曾说:“一个伟大的国度,一定也是一个道德的国度”。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除了大力发展经济,重塑精神上的“道德力”也不可或缺,而这则需要共同的责任担当。从典型的南通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再到靠录像自证清白的南通大巴司机等,虽然被救助对象“倒打一耙”、“反咬一口”的道德缺失案例只是个别恶性案件,但也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被诬陷,如果法律不能在关键时刻为善行撑腰,如果公众一再被暗示行善的不良后果,那么人们在情感上即使渴望扶危济困,在行为上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因而,要想呼唤道德复苏,把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发扬广大,既需要公众持续守望社会公德,也需要媒体不断坚守社会道义,更需要执法者努力守护道德底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