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人口·计生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让创新成为习惯
我市集中整治生猪私屠滥宰
瞄准高端 加速转调
对话六百余年“杨家埠”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调研组来潍
民进潍坊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青潍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通过评审
我省普通高校美术类专业招生统考开考
2011年12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六百余年“杨家埠”
——寒亭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侧记



  本报通讯员 杜在健
  600余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因为民间艺人的坚守而生生不息;定格至今,因为文化创意发展的倡导而炙手可热。一路走来,愈积弥厚的民俗,成为一座文化矿藏。
文化自觉——
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传方式

  杨家埠“和兴永”画店十七代传人杨乃东,从12岁学起,现已独立完成年画新产品400余件,但在薪火相传中仍感到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今画店生意,仍离不开他持续不断地琢磨出的新产品。这种民间艺人对民俗坚守和创新的特有遗传方式,成为民俗传承的不竭动力。
  杨家埠民俗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艺人的推动,政府的保护开发也很重要。寒亭区从1979年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院起,到2004年对明清古版挖掘整理,再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和潍坊风筝成功申遗,以及每年举办的民俗文化艺术节,30余年的官方推动,使杨家埠民俗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期间不乏创作精品问世。其中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成为全国各派年画编纂的样本。
  如今,杨家埠年画、风筝产品多达1200个,从事年画风筝制作销售的业户达到10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3000人,知名艺人30余人。
文化自信——
文化旅游擎起产业一极

  一座城市,半部民俗。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不仅成为国家文化遗产,更是寒亭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该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逾1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突破4000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7%。
  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区以“大产业,大杨家埠”的理念,实施“文化扩张”战略,进一步打造生态文化、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质。去年以来,该区投资14亿余元,实施了“一核心、六大重点项目”的文化旅游“提升计划”,成为该区最大规模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改造工程。他们围绕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改扩建核心,建设风筝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农民书画博物馆、浞河会所、风筝苑、风筝年画公园、民俗新村等,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形式,改变了杨家埠有文化,没产品,有底蕴,没载体的状态,年直销年画2000余万张、风筝1000多万只,仅此两项文化产品销售收入就达5000万元。
  而今年杨家埠在文化部荣获“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年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项国家级荣誉,更让寒亭发展文化产业找到了自信。
文化地标——
让文化基因渗入创意产业

  从年画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到风筝王杨同科孙女杨红卫频频出国献艺交流,“杨家埠”已成为一种地理标志文化品牌。
  寒亭区把打造高端“文化创意”作为促进民俗文化转化的重要路径,将丰富的民俗与生产生活消费项目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向高端转化。
  今年3月3日开始,一部投资3000万元的国内首部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为题材的3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年画》,被中央电视台列为跟踪大戏。之后,该区与中动传媒联合,开发了《风筝王》和《精灵萝卜娃》两部动漫创意作品,其中《精灵萝卜娃》已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这两件“文化创意大戏”,都是以杨家埠民俗文化为基础,借助创意手段,运用演艺娱乐形式打造的文化产业领军产品,是寒亭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创造力的积极探索。据介绍,目前该区已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8.1亿元的5个文化产业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