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在2011年快结束的时候,当我们回顾身边发生的种种,发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字”所包围着,像“粉”、“体”、“限”、“控”等等,每一个“热词”身后都是一场引发群体围观的新闻事件,一波波的喧嚣退去后,我们发现有一个字从众词背后逐渐浮上水面,那就是“微”。 我们发现,它个体渺小却数量庞大,它看似单薄却细致敏感,它出身平民却热情高昂,它亦“正”亦“谐”,它亦“萌”亦“亲”,它将“李刚”、“小悦悦”、“郭美美”推上了风口浪尖,它让平日里理性严肃的行政部门露出了亲民的笑脸;它的组成元素是我们上下班路上都会看到的卖菜老人,行色匆匆的大学生,穿梭在高楼大厦里的都市白领,商场里试穿衣裙的摩登青年……它的表现是微博,是言论,是呐喊,是犀利的抨击,是扶起老人的双手……无论我们给予关注、感动、泪水还是怀疑甚至贬斥,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群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力,在现实中生成了社会性的运动,并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实现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最新数据的相关统计,我国目前网民数量超过4.85亿,在各网站注册的微博账号则达到约8亿个,微博用户每天发布的信息量约为2亿条。在“微”的环境中,知识、出身、阶层、地域都被模糊或消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微”渠道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转引与重复的作用下,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消息,都会像细菌一样,在人群间迅速传播观念、情绪与情感。这种被无限放大的传播力量,也经常会忽略事件背后的真实,有时甚至会走向失控的极端,而造成反面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当复杂的社会事件发生后,例如“小悦悦”或“药家鑫”事件,便捷的“微”世界迅速将信息简化为黑与白、强与弱、富与贫的二元对立,再配以吸引眼球的题目或图片,使得身为“微”元素的我们无法做到理性的分析与对待,只能被挟裹在汹涌的“微”潮流里,为追求纯粹的“平民的胜利”而振臂高呼。 本月600万网络用户“密码泄露”事件像一头拦路虎考验着刚刚起步的微博实名认证制度,让本来就脆弱的微博监管制度举步维艰,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的新一年里,“微”生态将再次翻起滔天巨浪,它将不再仅仅是充满了围观与口水的场所、个人发泄与谩骂的舞台、权力野心膨胀的角落,而是在健康监管下更加多元、丰富与理性,社会丑闻与黑暗面在得到不断揭发披露的同时,微博政务与微博公益应该在这片肥沃自由的土壤中成为中坚力量,让接受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下的“微”力量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