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教育
 
标题导航
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下乡”让群众过上“文化年”
意大利法拉帝集团董事长来潍参观考察
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我市部署今年“扫黄打非”工作
滨海区部署今年经济工作
走高密 品年味
2012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高密 品年味



  本报记者 孙孔嘉  通讯员 王有志 王晖
开栏的话
  新年新气象,记者在路上。伴随扑面而来的新春气息,本报“新春走基层”专栏正式启动。春节前后,本报记者将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一线,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实地采访,充分展示我市科学发展新成就社会和谐新景象,生动体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彩和节日市场的繁荣,反映全市上下走进新春庆祝新春的祥和氛围,敬请广大读者与我们一起分享这变化和喜悦。
  爆竹声声,龙腾虎跃,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春天圆舞曲。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在高密,进入腊月,年味渐浓。
“红纸村”的喜悦
  走进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记者被满眼火红的红纸、对联所感染。随着春节临近,红纸、对联的加工销售也进入了旺季,在这个“华东红纸第一村”,2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刷红纸、印对联。
  在加工户李兆强的对联加工作坊,记者看到,随着一把大刷子来回舞动,一摞摞大红纸转眼间就成了飘着墨香的对联。李兆强告诉记者,去年卖5毛的对联今年仅批发就得6毛,各种型号都提价,仅这一项,就比往年多收入一、两万块钱。
  东李村刷红纸、印对联起源于明末清初,随着时代的发展,东李村生产的对联也由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对联等几十个品种,每年加工的对联红纸达5000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且从来都不用为销路发愁。
老聂的“创意”
  当记者见到聂臣希的时候,他正在作坊里为一条金龙描眉画眼。只见金龙经过老聂的妙笔“点睛”之后,立刻威风凛凛,活灵活现。老聂告诉我们,这种金龙是他为龙年特意创作的。
  老聂说,聂家庄泥塑几百年来就老虎一个造型,比较单一。眼瞅人们审美变化,他萌生了根据生肖制作泥塑的创意:“上年是兔年,俺制作了玉兔,今年是龙年,俺就赶制了一批金龙。”
  老聂又是上网查资料,又是请教老一辈同行,最后创作出了金龙,并借鉴传统叫虎的工艺,在龙身中部装上哨子,用手前后促动,金龙就发出了“呼呼”的吼声。
  春节一天比一天近,老聂的订单也一天比一天多。
动画版的茂腔
  “大路上,大路上来了我,我叫裴秀英,千里迢迢寻夫奔长安……”在大牟家社区,演员杜香莹正表演茂腔《罗衫记》选段。沁人心魄的大段传统茂腔唱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
  “文化进社区、送文化下乡,再加上走访敬老院等单位,一到春节,演出没个二三十场下不来。”高密市艺术剧院自从进入腊月就加班加点排练新戏,为的就是让群众感到耳目一新,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剧院负责人说:“我们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会对观众有吸引力。”不仅如此,她们还聘请一流团队,把拿手戏《墙头记》改编成了动画片,每天晚上在高密电视台播出,“茂腔要注重时代化、大众化,有了茂腔动画片,孩子们放了寒假,在家也能看茂腔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