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头才见青草绿,抬眼又是菊花黄。一头扎进腊月,日子就一天天紧了起来。 古语说,有钱没钱,照样过年,平日冷清的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喝过腊八粥,当家主事的,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脸色越发凝重起来。手中的钱、该办的事、老老少少的衣袜鞋帽、正月里数算着该来的亲戚、几桌客人酒菜的档次,一一在心中列了出来。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辞灶的日子,在乡间也叫过小年。富裕的人家在晚上炒上四盘八碗,厨房里贴上灶马。其实也就是早年间的黄历,标注出来年的风雨节气,财神太岁方位。在灶马的顶端印有灶王骑马的图像,这个要用刀裁下来放在灶台一侧的供桌上。几碟干果供品,其中柿饼子、糖块、苹果是必不可少的。焚纸以后,灶王骑马上了天庭,一家之主跪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让玉帝多赐些福禄财喜。只因灶王吃了糖,嘴里心里甜蜜蜜的,乞求吉祥如意的话一定会带到。 灶王不在家的日子,要逢双日扫屋,做豆腐,烤烧肉,蒸饽饽,置办供品,就一样一样忙活开了。鲤鱼是必不可少要供奉的,鱼的大小各家不一,但鱼的摆放趋势是有讲究的。鱼头朝东,意为向着东海家门兴旺。鱼脊、鱼肚的里外,这要看家堂祖先的功业,如果是个武官,鱼的脊背向里,如果是个文官,鱼的脊背又变为向外。风俗里:文吃肚皮武吃脊就源于此。 每年的节气不同,腊月有时是二十九天,有时是三十天。您可别小看这一天,要搁在平日,倒还觉不出什么,但在年底,少了一天,像少了不少日子。碰到大年,心里就感到轻松了不少。天黑下来后,大红灯笼依次从各家大门檐上亮了起来,红红的春联,在灯笼红红的照射下,吉祥喜庆笼罩着幸福的村庄。院庭再一次清扫一遍。从南屋梁棚上取下的豆秸或芝麻秸杆被三道稻草捆扎的如一件艺术品,拇指粗的豆秸一米多高,煞是喜人。这两种植物,除午更里下水饺火硬以外,噼噼啪啪的响声更是添了不少喜庆。更为重要的,它们还担负着祈祷祝愿的重任,家族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话是,大年午更烧豆秸,家里出秀才,大年午更烧芝麻秸,家里出大官,作为长辈,焉有不烧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