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首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首都五好文明家庭”已更名为“首都和谐家庭”。“北京市和谐家庭指标体系”分为城区版和郊区版,涉及三方面内容:家庭内部和谐、家庭与社会和谐、家庭与自然和谐。 将“五好家庭”更名为“和谐家庭”显然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在此,笔者不禁要为之叫好,但笔者对城区版的和谐家庭评比标准却难以理解和认同。城区版和谐家庭标准包括:家庭主要成员要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要在300册以上;订阅报刊不少于1份;家庭人均每月用水量不超过8吨;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凝聚力和加深感情等等。 显然,这些评比标准多数都是“经济指标”,太过于物质化。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家庭成员上不上网、上网时间长短、家庭藏书量的多少与家庭和谐有何关系?藏书多少能代表人的文化水平高低吗?经常旅游、聚餐和购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钱,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城区家庭都能承担起的。经常旅游和购物并不代表家庭的和谐,在我看来,这是在变相地怂恿消费。这几项经济指标必然会把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阻挡在外,对他们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这几项经济指标难免给人一种“嫌贫爱富”的感觉,这样的“和谐家庭”评比显然也是不和谐的。 在我看来,家庭有电脑、经常旅游聚餐等消费项目,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家庭和谐与否。笔者认为,和谐家庭的评比应该去掉这些经济化指标和“虚”的标准,多增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标准。比如,家庭内部是否团结,家庭成员是否尊老爱幼,与邻里能否和睦相处,是否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