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当看完2011年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金陵十三钗》落选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原因,秦淮河风尘女的妖绕曲线和血泪没有赢得好莱坞外国记者们的青睐,反倒是这部所有女演员都要围头巾的伊朗平民故事获得了一整年各大电影节上的喝彩。所幸《金陵十三钗》因为某些冠冕堂皇的原因没有入选奥斯卡,不然,落败给这部片也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我们可以从《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读出许多电影大师的理念和手法,但是一个接地气的好故事才是它最打动人的地方。纳德和西敏组成的伊朗中产家族因为底层护工瑞茨的进入,让它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根基彻底崩溃,而虔诚朴实的瑞茨和丈夫坚守的贫困家庭也因为纳德的一次失手被推向了悬崖,围绕着瑞茨的流产,两家人从开始的争吵到最后的恶语拳头相向,变成一个猛兽般的旋涡,吞噬着其中每一个人的爱情、诚实和信仰。导演用客观而冷峻的镜头讲述着两个平凡家庭的琐碎与冲突,又像揭开伤疤一样掀开事实的真相,让你在感受到悬念快感的一刻又被巨大的悲伤所笼罩。 导演将这种伤痛与无力感将两个伊朗家族之间的故事做了充分的表达,它所传达出来的那种人文关怀既跳出了东方主义的樊篱,能被不同国家的人们看懂吃透,又带有伊朗独有的民族色彩,宗教影响了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但现代化的冲击无时无处地考验着他们的对真主的信仰。相比于此片,《金陵十三钗》是裹着南京大屠杀的表皮,向全世界贩卖着一个好莱坞的典型故事,沉重的南京和宏大的中国幻化成了秦淮女口里的吴侬软语、身上的艳丽旗袍、沾血的琵琶琴弦,像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只为一个操流利英语的玉墨和一个外国冒险家之间的情欲再送一把干柴烈火。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纳德和西敏的小女儿特梅,她的一双眼睛从开始惊恐,后面又充满了怀疑,后来又可以镇定地在法官前帮父亲撒谎,最后,这双纯真眼睛终于充满了绝望的泪水。而贫穷的瑞茨坚守《古兰经》的教义,为了使女儿的未来不受报应,说出了实情,回绝了赔偿并接受了丈夫的怒火。两个女孩相对望的那一幕让人心酸,特梅的童年世界就此无声地坍塌,过早地进入晦暗的成人游戏。不知道是否能够打动一些中国观众,在道德滑坡如此严重的今天,我们能不能放弃眼前的利益争夺,恪守基本的道义,让孩子们与纯真童年告别时不会如此的残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