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法院专版
 
标题导航
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同日举行
市领导看望出席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
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组来潍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潍坊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程
政协委员向十二届一次会议报到
2012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认真学习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报告解读①
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编者按 潍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便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党代会精神,从今天开始,本报从四个方面对报告的主体部分进行解读,力求用准确、通俗的语言和翔实的资料,解读市委的战略思考及奋斗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的主要内涵、内在联系、重要意义,推动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努力在全市形成万众一心、奋发进取、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生动局面。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这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在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我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而确立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导向性。
(一)
  《报告》指出,潍坊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今后五年,是潍坊建成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期。报告通过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我市发展基础优势的客观分析,指出潍坊未来五年仍是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作出了“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准确论断。
  在分析形势、把握潍坊所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加快创新潍坊、文化潍坊、生态潍坊、幸福潍坊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这一指导思想是报告的灵魂和核心,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线。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主题主线”,突出又好又快,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富民强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潍坊现阶段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就是要坚持富民优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协调起来,实现“富民”与“强市”的统一。改革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手段破解难题、集聚资源、开拓空间、提高效率,为科学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和活力。
(二)
  《报告》提出了全市总的奋斗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力争翻番,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次前移,全市综合实力和人均水平再上大的台阶,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风尚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殷实幸福。这一奋斗目标,既鼓舞人心、引领发展,又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特别是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潍坊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
  完成“十二五”规划、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是有机统一、紧密衔接的。新一届市委任期的前四年正处“十二五”时期,这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建成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期。“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含潍坊全域)到2015年率先实现,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顺应人民的期待和愿望,我们必须率先建成全面小康。
  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工作部署,而且与市第九次党代会“建设现代化强市”、市第十次党代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体现了市委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2011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3.9亿元,按照“十二五”规划分别确定的16%、15%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6年底完全能够实现翻番。2011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分别为16.2%、17.3%,我市2010年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30位,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力争翻番,经济总量位次前移。

  《报告》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新的跨越、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这一主题,提出了加快建设“四个潍坊”的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抓住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明了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方向和重点。
  建设“创新潍坊”,集中体现了主题主线的核心要求。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和宝贵的战略资源。只有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增强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才能打破瓶颈,开拓空间,增创优势;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潍坊”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区域发展的制高点。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创新潍坊”建设的关键环节,着眼破解难题、集聚资源、开拓空间、提高效率,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和各方面创新力度,以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活力。要把创新人才作为“创新潍坊”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把创新文化作为“创新潍坊”建设的引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创新,使创新人才大量聚集、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建设“文化潍坊”,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物质富裕的问题,还要解决精神满足、道德高尚、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发挥潍坊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建设基础良好的优势,强化文化力量,提升人文素质,推进诚信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显著提升先进文化引领水平,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思想基础;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撑文化、文化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显著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把潍坊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明城市。
  建设“生态潍坊”,是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内在要求,不仅强调建设优美的自然生态,还要打造和谐的人文生态、优良的社会生态,把潍坊建设成近者悦、远者来、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打造优美的自然生态,就是要坚持节能优先、环保优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深入推进以植绿、治水为重点的生态建设,进一步彰显“绿染四季、花满全城、水润潍州”的城市风貌。打造和谐的人文生态,就是要深入开展和谐创建,努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打牢城市持续发展的人文根基。打造优良的社会生态,就是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顺心舒心,让投资创业者纷至沓来、安心放心。
  建设“幸福潍坊”,既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既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物质条件,又要维护社会正义,促进公平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对环境的舒适感、对社会的公平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满足、安居乐业、社会公平、人文关怀的幸福城市。要坚持富民优先,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坚持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实现物质富裕。要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愿望,实现精神满足。要创造优良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舒心、工作顺心,实现安居乐业。要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每个角落,实现社会公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为魂,让全社会充满亲和力,让每一名社会成员感到温暖、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潍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