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7日,记者在潍坊火车站看到,过完春节的务工人员陆续返城,开始新的打工生活。 记者王晓光摄
|
|

|
|
春节过后,中国从南到北普遍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很多企业被迫推迟开工,内陆企业也更加激烈地同沿海企业争抢农民工。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劳动力结构问题现在十分突出,半截子的城市化进程让农民工就业缺乏保障的问题已经非解决不可了。 服务产业相对集中的旅游省份海南大年初七就举行首场人才招聘会,共有160多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但现场应聘者寥寥,签约者更少。招聘人员对当地媒体说,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她说:“往年只要是第一场招聘会都是很火爆的,但今年的形势看起来不是很好。” 制造业的用工荒同样严重,以珠三角地区最为突出。在广州春节后举行的招聘会上,不少制造厂家纷纷提高了熟练工种和普通工人的薪酬。一位招聘人员说,他们的招聘底薪已远远超过了广州1300元人民币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月薪超过5000元。他说:“我们的同行都感觉,而且外界都感到制造业这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加工产业相对密集的浙江省招工情况也很严峻。杭州春节过后举行的首场招聘会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引来很多人。一些来自安徽的农民工说,现在招工机会很多,自己要仔细挑选适合的岗位。一对40岁左右的农民工夫妇说,他们不是熟练工,但薪资要求不能太低,否则很难在当地生活。丈夫的工资大概要3500元到4000元左右,要求不太高。妻子最低要3000元一个月,她去年在温州是3000多块钱一个月。 与以往不同的是,春节后的用工荒不仅沿海地区突出,四川、重庆和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样严重,很多内陆企业纷纷提高工资,同沿海地区争抢农民工。不少企业在火车站拉起横幅,宣传本地就业的好处,“截留”了很多要返回沿海的农民工。部分沿海企业于是租车到内陆招工。 今年的用工荒为什么格外突出呢?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就业市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早已过去”。 另有学者认为,城市化进程不彻底,导致农民工就业异常脆弱、流动性很大。北京大学教授樊纲去年就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为农民工提供社保,让他们的就业相对稳定。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表示,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彻底,农民工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令他们成为城市的边缘人。这不仅扭曲了就业市场的供需,也不利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华 破解用工荒,不能以慌治荒 张志君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假期,喜庆伴随着烦忧而至,春节刚过,很多企业也充分领略了“用工荒”带来的难受滋味。不少知名餐企就迫不及待地打出高薪招聘广告,意欲抓住节后外地务工人员返城高潮,为企业新一年的发展奠定基础。 用工荒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在这两年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难题。“招人容易留人难,节后返岗是道坎。”近几年来,沿海和经济发达地方的用工短缺现象日益显见。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难题在今年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倾向,“用工荒”正以飞快之势从沿海蔓延至内地。在很多企业为“用工荒”而慌,而费尽心思之时,这个难题急需理性对待。 产生“用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方面在于,其一是近年来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回乡务农和创业成为一些农民工的选择;其二,劳动者权益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拖欠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危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三,新型劳动力群体的崛起,媒体调查认为,新一代农民工与上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在解决温饱之外还希望获得更多的收获。传统制造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待遇,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背井离乡。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民工荒”未必是一件坏事。众所周知,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有1/4以上是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不过,对每个国家来说,“人口红利”都是人口类型转变过程中的中间阶段的产物,注定有消失的时候。有专家指出,“用工荒”预示着人口优势丧失、人力成本增加、廉价农民工终结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市场的法则,是增长的危机,也是发展的必然;是前行的挑战,也是转型的机遇。用工荒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工荒”的适当存在,对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所以,从长远看,“人口红利”消失是必然,“用工荒”不值得“慌”,但是,过犹不及,“用工荒”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常言道: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所以破解用工荒“薪”情“心”情都重要。对于企业来说,面对迫在眉睫的用工荒,有关企业有必要开始尝试压缩利润空间,真正的做到对劳动力“让利”。与此同时,单纯的加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难收“长久之效”。若想形成一种长效稳当的可靠机制,或许更该去谋划和实施“重情聚人”,从各方面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考虑到劳动者的职业诉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劳动者的职业期望。只有从多方面入手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用工荒才能不用年年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