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潍坊市富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潍坊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我国第14个综合保税区。《潍坊日报·财富周刊》试刊第一期以8个版的篇幅作了深透的报道。今年的2月23日,逢潍坊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一周年,《潍坊日报·财富周刊》正式创刊,作为潍坊“财富引擎”的潍坊保税区又有了哪些新的建设发展?产生了哪些财富效应?日前记者再次走进潍坊综合保税区,采访了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洪吉。 记者:过去的一年,保税区又有了哪些新变化新进展? 徐洪吉:这一年来保税区发展很快,工作思路清晰,服务措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基本到位。 2011年潍坊综合保税区主要抓好三个中心建设——即高端制造中心、保税物流中心以及特色商品交易中心。这三个中心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2011年全区集中精力抓招商,即抓项目落地、抓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工业企业31家,国际物流企业38家,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进出口额50多亿美元。计划在五年内,综合保税区年进出口额将达到100亿美元,产值达到800亿,税收达到10亿。以高端制造中心引进的项目为例,去年以来引进了8、9个项目,其中,有一期投资28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投资10亿元的歌尔科技二期项目、年产值130亿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香港清华同方研发基地项目以及佩特来100万台汽车发电机、圣和6万吨热收缩膜、中科晶电、电容式触摸屏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听说潍坊保税区的进口生活消费品发展也很快,尤其是红酒,受到很多商家和消费者的关注。 徐洪吉:国际物流贸易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及周边地市有500多家企业来区办理进出口业务,实现保税物流货值15亿美元。最典型的特色商品是红酒。现在红酒的国内消费只有西方国家的五十分之一左右,随着社会发展,红酒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前十强的部分红酒企业都已进驻潍坊综合保税区。今年潍坊综合保税区计划打造近两万平米的展览厅,推销国际特色商品。目前,引进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20多家红酒、橄榄油供应商,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市场初具规模。在保税区经营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保真,货真价实;另一个是节约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保税区的保税政策,为进口产品提供保税,即货物从国外进口到综合保税区保税仓库后,货物还相当于还在国外,只有当货物一批批销出去后,才一批批缴纳关税,可为企业节约资金40%以上。 其他物流建设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新引进的年进口棉花100万吨的中基物流、裕源仓储、中外运物流等三大物流项目正准备开工建设。年进口100万吨棉花物流项目,主要利用潍坊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功能和优惠政策,建设保税仓储设施和棉纱加工基地,项目运营后,每年从国外进口原棉100万吨,年实现进口额30-40亿美元。这些国际化的大物流项目进驻,将形成以国际物流公司和中棉集团为主导的国际棉花交易物流中心,以中国外运集团投资并整合海尔、海信、中国移动等为主的国际电子配件配送中心。 潍坊综合保税区将着重打造为全市企业服务平台,切实为企业服务好两件事——机场“后移”和海港“后移”。“后移”指凡是通过青岛国际机场或海港的货物都可以直接在潍坊保税区通关,无需再到青岛机场或海港进行二次审查直接出口。目前,机场“后移”工作已经完成,海港“后移”工作正加紧实施。同时,综合保税区积极完善内部功能及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建设高端国际商务生活区。 记者:潍坊综合保税区发展如此迅猛的源动力是什么?2012年有哪些新的计划? 徐洪吉:谈到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上级领导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税区建设,并将综合保税区纳入全市发展战略,提供发展条件。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质监总局等上级领导多次亲临保税区视察工作,解决问题,提供发展的资源。潍坊市委市政府单独为保税区扩大面积,设立了产业配套区,实现了网内网外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现在综合保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16.37平方公里,其中网内保税区5.17平方公里,网外配套区11.2平方公里,人口已达到三四万人。 目前,潍坊综合保税区已有工业企业31家,国际物流企业38个。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抓下去,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能发现关键所在。总体来说,我对潍坊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未来满怀豪情,充满信心。 本刊记者 于哲 见习记者王政恺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