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立新 通讯员 田杰 绪忠 3月4日上午,看看墙上的挂钟快十点了,安丘市金冢子镇金堆村英华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李秀英就开始忙着炒菜、做饭,村里18名残疾人中午饭都要在她家里吃。 英华残疾人康复中心就设在李秀英的家里。其实李秀英自身就是一位残疾人,今年55岁。她18岁时因公受伤失去了右手,生活的不便,使她对残疾人的痛苦和艰难有了深深的体会。 多年前,每次从工作单位山东海化集团回到老家,村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内心的寂寞,李秀英都看在眼里,她就想着应该为他们干点事。2007年,李秀英退休后,便产生了办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想法。开始,家人不同意,都劝她退休了应享享清福,本身就是残疾人,跑回老家操心受累不说,资金也是个问题。李秀英对家人说,人不能光为了自己活着,学雷锋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再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帮帮他们也是应该的。就这样,她把户口迁回了老家金冢子镇中金堆村,并到安丘市残联、金冢子镇党委政府联系,汇报自己的想法,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镇党委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安丘市残联为她争取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在康复中心成立当天,又送去了价值8000元的康复器材。 2009年11月9日,英华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式运营,村里18名残疾人先后住到了李秀英组建的这个大家庭里,其中有四肢瘫痪的李时良,双目失明的李民才、曹金秀、李明才,骨股头坏死行走不便的刘桂莲、李德田,脑炎后遗症手脚不灵活的李德明,患面瘫的李宗国等。这些残疾人白天到康复中心,锻炼身体、下棋打扑克、看书看报、聊天,晚上回自己家睡,中午在李秀英家吃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残疾人都感到心情舒畅。腿脚不灵便、76岁的李巨才和李明才还参加了村里的文艺演出队。 康复中心所有的开支,都由李秀英一个人承担,18个残疾人不用拿一分钱。光一顿中午饭需1.5公斤肉,加上芹菜、蒜薹、白菜等蔬菜,至少要花费100多元。李秀英自己的钱不够了,女儿、儿子、儿媳妇的工资也搭进了她的康复中心。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1月,李秀英在陪患有矽肺病的丈夫到北京求医时,却查出了自己患有罕见的重病。手术后,李秀英陆续到北京治疗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就让女儿、侄女、父母帮着照应康复中心的残疾人。 李秀英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自己的治疗费花了36万元,已花光了自己和子女的积蓄。李秀英表示,几年来,安丘市残联、财政局、民政局、金冢子镇党委政府等部门对康复中心支持帮助都很大,就是再困难,残疾人康复中心也要继续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