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特别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科学发展,亮点纷呈,发展成就振奋人心。 转型发展,奋力突破,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刘曙光同志代表市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换届之年的报告,全面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实事求是地回顾了过去四年的工作,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一六四三”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系统部署了2012年的重点工作,对加强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今天起,本报分上下两篇对报告的要点、亮点、热点进行解读。
◆过去四年成就篇 积极作为 科学务实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的四年 2012年正值换届之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部分从七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上届政府四年的工作: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三是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四是“蓝黄”战略加快实施,沿海开发率先突破;五是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六是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七是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报告中对这些成绩,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一串串数字、一项项工作、一个个亮点,实实在在地反映了2008年以来我市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努力、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 成就·数字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41.85亿元,年均增长12.6%;完成财政总收入46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0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1%、23.1%、23.9%和18.9%,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9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8792元和4131元。 ◎三次产业比例由11.6:57.4:31调整到10.1:55.4:34.5。 ◎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超过百亿斤。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377.9亿元、利税792.9亿元,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9%。 ◎服务业增加值由637.5亿元增加到1221.2亿元,年均增长14.3%。旅游业总收入由98.6亿元增加到315.2亿元。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 ◎北部沿海开发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滨海区“一城四园”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 ◎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亿美元,累计实际到账外资26亿美元。 ◎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2.2%。市政府每年承诺为群众办好的10件实事全面落实。累计实现城镇就业50.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4万人。提供保障性住房9539套,改造棚户区1.4万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61件,政协委员提案1272件。
成就·亮点 ☆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20万亩、品牌1604个,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7家,畜牧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产业达到4个、过百亿元企业由4家增加到12家。 ☆获省长质量奖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名牌数量居全省前列。 ☆高新区“63513”工程被确定为全省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银行业存贷款增量增幅、资产质量和效益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培育重大科技成果516项,申请国家专利2.54万件,盛瑞8AT项目获中国专利金奖。 ☆文化艺术中心、奥体公园体育场、鲁台会展中心、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等重点城建项目顺利实施。改造旧小区73个、背街小巷249条。 ☆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柏油路和客运班车。 ☆全境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三区市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批准临朐县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 ☆滨海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沿海防护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和中外合作产业园列入全省重点支持项目。 ☆五大领域123项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组建了全省首家村镇银行、首批农村商业银行和首个文化产权交易所,设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潍坊交易中心。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上市公司发展到33家、股票37只。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9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素质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在潍高校发展到17所,在校生17.3万人。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成就·经验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做好上级精神与潍坊实际结合的文章,在实践中探索具有潍坊特色的发展路子。 ——必须始终清醒地把握宏观形势和潍坊发展的特点,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力突破,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必须准确认识机遇,善于抢抓机遇,用足用好机遇,尤其要注重争取和用好国家、省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机遇,形成加快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利用一切机会先行先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民生为本,倾心尽力为群众谋福祉,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激发全市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必须锤炼作风、科学实干,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今后五年展望篇 建设“四个潍坊” 推进“三个转型” 在新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围绕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科学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紧紧围绕建设“四个潍坊”、实现“六个新跨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整体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推进“三个转型”。 【关键词】 重大机遇期 【报告要点】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机遇期,也是我市顺势应变、乘势而上,进一步提升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攻坚时期。世界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我市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在我市交汇融合,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发展寄予厚望。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只要抓住机遇、科学谋划,万众一心、拼搏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谱写富民强市的新篇章! 【关键词】 总体要求 【报告要点】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创新潍坊、文化潍坊、生态潍坊、幸福潍坊,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奋斗目标 【报告要点】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到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进出口总额突破250亿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全社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潍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环境整体优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争做全省综合配套改革的排头兵。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1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特色更加彰显,潍坊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显著增强,市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广泛展开,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度和潍坊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更加坚实。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共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下降,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展现出绿满城乡、天蓝水清的优美画卷。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更加完善,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支出持续扩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翻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关键词】 产业转型 【报告观点】 产业是富民强市的关键。建设“四个潍坊”,必须以产业转型为基础。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路径】 着力点一:巩固提升我市农业的优势地位,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效率和品牌培育,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运作,争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以现代服务业提升农业,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物流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依靠科技和政策引领,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打造农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着力点二: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提高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的比重;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由一般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高非加工环节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四新一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提高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加快优化工业布局,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向大型企业集团迈进,产业向特色园区聚集。支持潍柴动力、北汽福田等骨干企业打造国际化企业集团。 着力点三:把突破服务业作为再创我市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性举措,深度谋划、强力推进。拓展视野发展服务业,立足潍坊、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对我市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选准优势产业倾力培育,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着力形成一批优势服务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和引进领军企业及知名品牌,加快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步伐;综合运用产业带动、市场驱动、消费拉动、宣传促动、政策撬动等措施,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特色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关键词】 城市转型 【报告观点】 城市是引领区域发展的载体。建设“四个潍坊”,必须以城市转型为先导。 【实现路径】 着力点一:更加注重生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作为最珍贵的资源、最重要的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潍坊”建设,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自然生态环境。 着力点二: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大力培育城市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建设精神富足、朝气蓬勃的宜居家园。 着力点三:更加注重繁荣城市经济。大力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着力点四: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以城带乡、相向发展、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着力点五:更加注重城市资源整合。彰显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价值,切实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凝聚力、资本的吸引力、创新的推动力。 【关键词】 社会管理转型 【报告观点】 社会管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四个潍坊”,必须以社会管理转型为保障。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实现路径】 着力点一:更加注重安全管理,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共同目标。 着力点二: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点三: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建立更为完善的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机制,广泛集中民智、凝聚民力。 着力点四:更加注重基层基础管理,更好地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着力打造数字城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