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省济源市最高温度达37℃,一名小学生在济源市一喷泉处戏水纳凉(2011年7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
|

|
|
一边是缺水严重,一边是水严重浪费。那么,调整水价能否倒逼出节水习惯?这个问题在3月22日“世界水日”这天有点特别。 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省市已通过修订法规条例、举办听证会等形式,分行业、分级别对用水大户实行“阶梯水价”,有的城市还对居民用水进行了“超额累进计费”等措施,经济调节这根杠杆能否真正用到实处?大城市的节水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记者走访位于上海北新泾地区的“美容美发一条街”,永琪美发店的一位值班经理告诉记者,相比沐浴行业而言,美发业也面临水成本增高的压力。“企业对于节水有自己严格的内部规定,但从长远看,用水成本依然是个大问题。” 早在2008年,湖南省长沙市通过修订《长沙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对“节约用水管理”首次单列一章表述,其核心内容就是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根据该《条例》,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将根据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城市供水能力、用水定额和非居民用户近三年平均用水量等因素,在每年年底前核定各非居民用户的用水计划。非居民用户应按照下达的用水计划指标用水,超计划用水的,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对于通过经济型杠杆来实行节水,需要依托严谨的社会调查,用数据说话,由相关的权威部门得出结论。“杠杆应该向哪里倾斜,政策应该集中‘火力’制约那些用水大户,还需要更细腻的顶层设计。”“无需动辄大范围提价,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对节约用水就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 水处理技术专家、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刚进一步建议,“应当为水价的经济杠杆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陈良刚说,中国幅员辽阔,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节水都必须是因地制宜。除了通过水价调节外,提倡居民生活用污水的再循环利用、建立布局合理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等,进而使中水、废水等各尽其用,将是中国今后节约水资源的一条路径。 据新华社上海3月22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