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片 |
|

|
|
“一切只为真相”“请给寒门学子一个出路”“我们只想要公平的机会”……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题门”。近日,教育部称研究生招考作弊案主要嫌犯已抓获,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 教育部公开回应研考泄题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考前半小时,有网友在考研QQ群里收到了英语选择题的答案和作文题目。公安机关接教育部门通报的案件线索后迅速立案侦查,目前已抓获了主要犯罪嫌疑人。 3月16日,教育部发文称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开除学籍,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作弊团伙中如有涉及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的,一律依规严处。 对教育部这种公开处理问题的态度,多数网民认为值得肯定,但觉得还远远不够。网民“Mad_sylar”说:“大家更关注是不是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必须注意到这中间会有多少无辜者成了受害者。”网民“v卫威”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平性一再让人担忧!听说这次考研泄题科目有英语、政治、西医综合,并且规模还不小!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法只能让泄题继续!” 不少网民认为,眼下的关键是一方面在严肃处理所有涉案人员的同时,必须落实强化复试考核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这种公开的做法,及时向公众通报案件的处理和各研招生单位强化复试考核情况。 还有网友对教育部的声明并不“买账”。如网民“杨二—er”说:“现在很多事件都是闹大了就抓‘小鱼’给群众看,放掉根本原因。”还有网民犀利地指出,为何迟迟不见规范教育考试市场的严法严惩制度出台?司法部门必须对“泄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和说法。 “草木皆兵”的监管管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泄题 事实上,包括会计师考试、医师资格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在内的国考已经屡次遭到质疑。据悉,除了研究生考试之外,仅过去一年被指“泄题”的国家级考试还有很多。 2011年9月,“大家论坛”上一位名为“lingxi23”的网友发帖称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存在泄题,并公布了审计科目考试的部分试题答案。该名网友的发帖时间为17日凌晨,而其公布的内容与17日白天举行的“新鲜”考题和答案“非常吻合”。 随后,全国多个网站、论坛、微博等均有网民爆料,说9月17日、18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也出现了考题泄漏的情况。 不少网民认为,近期发生的国家级考试“泄题门”,折射了相关部门监管工作的不力,说明有关考试流程管理及试卷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网民感觉,目前中国考场监管存在两种怪象。一方面是监考部门“草木皆兵”,为了谨防作假舞弊都不许学生带手表,恨不得干脆“裸考”。另一方面,隐性通讯设备、针孔摄录传输设备等高科技作弊泄题工具的日新月异,又让考试公平的“把关”难度大大提升。 还有网友质疑,试题泄露的背后是有关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求私利。如网友“Jonmin”说:“那些‘泄真题’的背后是一个‘考试产业链’。培训机构负责招揽生意和牵头对接,某些专家既为培训机构名师,又为试题的编者或关系密切者。” 其实,“泄题”事件中最为郁闷的往往还是那些老老实实参加考试的学生。如网友“玉面小飞侠”说:“我们这么辛苦啃着书本寒窗苦读的学生,如果最终还是抵不过操纵分数的黑手,那丧失的绝对不会仅仅是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有专家称国考“泄题”的性质是泄漏国家秘密 多起泄题事件的处理,令公众关注教育部门将如何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如果考题泄露,存在事先获得考题却未被查出的学生,就将影响到考试的录取结果。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少数考生,因作弊学生的存在,未能进复试分数线,失去被面试的机会;二是少部分作弊学生,“顺利”进入复试线,获得面试机会。 他认为,严格、认真地做好面试复查,防止作弊者被录取,是“泄题”之后最关键的弥补措施。如果作弊者无一漏网,最终录取的学生都是凭真本事,那么还可以给考生一个交代。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薛进展表示,如果在国家级考试中确实存在“泄题”,其性质就是泄漏国家秘密。在全国性考试的考前公布试题及答案,也涉嫌泄露国家秘密。至于不少考生在分数公布后收到可改分的信息,可能存在机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借此获利的情况,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罪”,需要公检法机构的介入,协助教育考试部门严厉打击查处。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要真正杜绝考试“泄题”的情况出现,需改变整个考试生态和供求关系。社会过度关注考试,分数成为重要衡量尺度,加剧了学生对考试高分的需求,也催生了围绕考试展开的产业链和利益群体,必然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其次,社会上要形成更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要刻意地强化考试。毕竟每增加一种考试,就会增加一些利益寄生者。 (据新华社上海3月27日电) 事件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 1月7日,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开考,14时至17时为英语科目考试时间,但有考生却在13时左右接到来自据称是“启航教育”提供的答案。 广州医学院东风西路校区一名考生称,1月7日13时10分左右,突然收到一条来自号码07527429960的辅导班短信,内容为一套英语试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共分四次发送。下午考完试后,这名考生发现这份答案与下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答案完全吻合,怀疑泄题。 泄题并非发生在广东一地,长沙、武汉、北京、太原均有考生上网举报或接受采访时称,考研英语考前泄题。 (据新华网) 观点 对“考研泄题”须追根刨底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出现泄题事件后,“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引起广泛关注。此次的考研泄题涉及科目之多、地域范围之广,称得上前所未有。就目前调查来看,相关人员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等方式,多途径散发和兜售试题答案。150多万名考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当场抓获作弊者5000人,这样的规模,显然是“产供销”一体化的大手笔。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泄题的可能是两类人:一类是社会上的人;另一类就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从命题、运题、保管题到考场开考前几分钟,各个环节都有泄题的可能。而实际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考命题是在全封闭状态下,依托题库完成,试卷的印刷、运送和保管都严格按照国家保密规定执行。由是观之,“社会上的人”即便具备高级侦探的水平、拥有高明的手段和尖端技术,恐怕都难以获得考题及考题答案。而“启航考研”答案如此高的“命中率”,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此次泄题与命题、押题、监考等某个环节的“内部人”有关。 考题从命题、押题到进入考场,经过了多个环节,很多人都可以接近考题,这给调查取证带来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国情下,考试组织者和泄题调查者可能出自同一机构,出了问题,也面临着自己查自己的局面,是否能得出公正、彻底的调查结果,是公众最大的忧虑。 由此看来,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就要多管齐下、打击要害。一方面,必须依靠其他相关部门的介入,不再通过简单的惩罚考生和打击相关犯罪人草草了事,而应从源头上斩断教育部门与这些机构的联系,维护试题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惩前毖后,消除某些人用泄题牟利的妄念,让严肃的招考工作不至于陷入信任塌方的危机。此外,从技术上讲,还应改进我国考试试题的保管制度,在安保健全的基础上,减少各个环节的关联者。总的说来,泄题调查不能仅止于“刑拘考研辅导机构责任人”。公众更大的期待,是相关部门能够追根刨底,还原完整的真相,并建立缜密的防范机制。 (据《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