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义务守祠人
过一个文明的
临朐石头堆里刨出“金”
城市建设给力高密“三城同创”
我市加开班次应对清明小长假
潍坊整编中小水库闸坝塘坝测报资料
我市举行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
郚山镇擂响激情创业鼓点
森林防火“十不准”
潍城国税加强文化体系建设
网上祭奠 文明环保
2012年04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务守祠人
——记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村民陈光聚



□本报记者 韩立新   通讯员 常艺璇
  现年88岁的陈光聚是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人,伤残老兵。从1979年开始,他拖着伤腿每天擦拭着烈士的灵位,一干就是33年,用他的半生岁月陪伴着长眠地下的英烈。
  2009年,陈光聚被评为“感动潍坊人物”。
祠堂为家,守灵三十余载
  陈光聚有三个弟弟,除去当纺织工人的二弟,他们哥仨都当过兵。
  1938年,日军占领了村子,陈光聚家里人分头外出避难,年仅14岁的他跟随姑姑去了辽宁,后来参加了解放军。1950年,陈光聚随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三年的艰苦战斗中,他所在连的其他一百多个人全部壮烈牺牲,只剩下他孤身一人。残酷的战争夺去了陈光聚身边的战友,但却没有夺走老人对革命英烈的深厚情感。
  龙池镇的烈士祠建于1946年,里面摆放的是在昌邑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391位烈士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130位烈士的灵位。1979年,为了维持烈士祠的日常秩序,需要找一位既是党员又是干部的人来看守烈士祠,因为待遇很低,很多人都不愿意接手,早已退伍回家多年的陈光聚听说此事后主动请缨,住进了烈士祠。
  从那时起,陈光聚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500多位烈士的灵位擦洗一遍,然后认真清扫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精心侍弄院子里的花草。这样单调的工作,老人一干就是33年。
多年陪伴,烈士成“老友”
  三十多年的厮守,这里烈士们的名字深深地烙进老人心里,成为他亲密的“老战友”。在烈士祠门口,陈光聚指着“浩气参天”的纪念碑告诉记者,烈士们的名字都在碑上刻着,其中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5岁。
  在这些牌位里面,有一位烈士很特别,他是陈光聚的亲弟弟。在第三层架子的中间位置,老人指着一块普通的牌位说,这是三弟陈光进,是在淄博周村战役中牺牲的。当年自己离家时,三弟只有8岁,想不到从此兄弟两个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没有尽到当大哥的责任,陈光聚对三弟一直心存愧疚。
  提及往事,老人哽咽着告诉记者,在朝鲜战场上,自己所在的连队战友全部牺牲,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每当想起这些,自己总觉得心里欠他们的,这里的烈士虽然不是自己的战友,但也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自己能够在这里陪伴他们已经感到很满足。
老伴走后,起居室变得冷清
  烈士祠西侧的小房间(俗称南屋)是陈光聚老人的起居室,分里外两间,一床一桌靠南窗摆放,桌子东边的床上摆着白菜、米面等物品,来了客人老人就让他们坐在床沿上。屋里虽然有些潮湿却很温暖,一只土煤炉里炉火正旺。
  “以前还有老伴给我灌个热水袋,暖暖被窝。自从老伴走了,我就自己照顾自己了。”说起老伴,老人突然半天不语,木然地坐了好一会儿,然后起身进到里间,趴在炕头上直愣愣地看着墙上的一个相框,那里面有与老人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老伴的遗照。
  老人的老伴是去年腊月十五无疾而终的,享年92岁。老两口无儿无女,一辈子相依为命。老人说,老伴过世以后他就变得不愿意说话了,再加上听力渐弱,几乎很少跟人交流。从南屋到北屋来回走了这一趟,他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之所以拒绝别人的搀扶、帮助,就是不愿让人觉得他老了。镇上的干部觉得他年纪越来越大,好多次让他进敬老院养着,他因为放不下烈士们,就一直没答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