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让文化给力潍坊
坚定信心 沉着应对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学习先进经验 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全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工作会召开
市农信社举行第三届社员大会第六次会议
市政府召开第4次常务会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我市举行巡回研讨会
2012年04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文化给力潍坊
——我市文化建设成就综述(下)



本报记者 孙晓芳 刘伟
  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促进潍坊发展的强动力?面对这一命题,我市强力推进,不断加大文化改革力度,全心全意发展文化事业,集中精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升级“新引擎”的作用初步显现。
完善体系
文化服务城乡一体

  如何更好地把文化送到基层、服务群众,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市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魅力潍坊·浓情四季”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社区文化节”,打造社区文化建设品牌;全市100多家成规模的“庄户剧团”常年在农村和基层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两年共投入120多亿元,完善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方面加快建设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和改扩建了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设施;另一方面大力构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全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和群众艺术(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年举办各类展览50余个,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全市所有镇、街道于2009年底前全部建成规范化综合文化站;所有社区建成文化中心,70%的行政村建成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加快建设,全市规范化基层服务站点达60%以上。
精品汇聚
提升潍坊文化气质

  良好的文化发展机制,激发了广大创作者的热情,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化精品汇聚,重塑了城市气质。
  我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初步形成有利于文艺作品创作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有关文件,把文艺创作纳入综合考核;各县市区都建立了文联组织,成立了专业文艺协会,进一步健全了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市里设立了600万元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设立了“风筝都文化奖”,作为全市文化建设的综合性最高奖项……近两年,我市完成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戏剧、广播剧等重点文艺作品60余件,5件作品荣获第九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我市连续三届获全省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奖。文艺创作蓬勃发展。
产业聚势
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可以生发出“1+1>2”的魅力。
  ——以重点培养一批骨干项目、重点园区和示范基地为旗帜,我市已形成特色文化、创意文化、新兴文化等10个文化产业园区,建成1个国家级、6个省级、3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打造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民俗文化品牌,潍坊国际风筝会、文展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青州花博会等文化节会品牌,形成以品牌引领产业、以产业铸造品牌的良好局面。
  ——日渐强壮的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涵盖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近4000家,资本总额达到400多亿元。
  ——在市文化企业联合会的“撮合”下,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融洽,文化企业授信额度达50多亿元;潍坊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运营,为潍坊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通了绿色通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文化旅游企业的附加值,一批代表潍坊文化特色的风筝游、民俗游、农业观光游等文化旅游品牌日益凸显。作为新兴业态的创意和动漫产业发展成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潍坊软件园、寿光软件园等专业动漫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迅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