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林峰 通讯员 王喜进 唐召康 眼下,高密市的农村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景象,记者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采访时,耳闻目睹了这里的农民正在享受着党员干部“包村联户”带来的可喜变化,新鲜事也随处可见。 村民自拍录像见证变迁 “以前这些地块只能用牛耕,你们看现在种割都用上了机械,别提有多省事了……”近日,柴沟镇梁尹村村民任成会指着电脑上的视频跟记者讲起来他们村的新变化。 柴沟镇梁尹村地处丘陵地带,水源匮乏,4500多亩土地沟壑纵横、高低不平,是有名的贫瘠地。负责包靠梁尹村的高密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这一现状后,通过向上级争取,在该村实施了投资750多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将原先零散、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优质高产农田。任成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自费购买了录像机、照相机记录下村庄的前后变化。 小村庄兴起商贸热 井沟镇河南村距离镇驻地只有1公里,因绣水河之隔,使他们与处在河对岸的河北村有着天壤之别:河北村商贸发达,生活富裕;河南村交通不便,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隔着一条绣水河,不仅出行不方便,也给我们做买卖带来很大影响。”河南村村民张丙友告诉记者,能够在绣水河上架起一座大桥是他们村几代人的梦想。 现在,张丙友的梦想实现了,包靠该村的高密市水利局投资130多万元修建了绣水河桥,让村民们从村里到镇上的出行变得十分便利。同时,包村干部还针对村民发展商贸经济的愿望,帮助村里规划建设起农贸市场和130多间商住楼,一股经商热潮正在河南村兴起。“现在我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比起以前种庄稼收入高多了。”村民范锡臻的喜悦溢于言表。 庄户人有了家庭老师 “冯站长,我种的蒜苗出现叶子干枯现象,您快来给看看吧!”记者到朝阳街道纪家庄采访时,正碰到村民张聿兴焦急地给他的“家庭老师”冯连富打电话求助。 “大蒜软腐病,用硫酸链霉素点棵就能治好。”40分钟后赶到的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冯连富给出了诊断结果,并帮助张聿兴开出了“处方”。在采访中记者获悉,高密市农业局包靠纪家庄后,组织30多名农技人员每人包靠10户村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当起了村民的“家庭老师”,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结构、引进致富项目、提供技术信息,手把手的指导群众发展高效农业,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种植方面的技术难题犯愁了。“农业局的老师指导我建起了一个蔬菜大棚,还帮我发展了4亩多良种繁育小麦,去年一年我就多收入4000多元。”村民张新蕾高兴地算着自家的增收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