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现在内地市场“洋奶粉”已经在300元大关面前跃跃欲试,经过去年底调价后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段已卖到408元。涨价的理由主要包括:“成本上涨”、“关税上涨”、“配方升级”等。 在中国民众收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人民的情况下,这些洋奶粉的定价已经悄悄地超越了中国的台港澳地区,甚至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了尽可能降低国际间差价带来的损失,部分家长便利用出游或委托亲友,就近在港澳地区抢购奶粉,以至于搞得当地货源紧俏,便只好出台针对性很强的限购令——每人每次只能买三罐。 就内地市场而言,洋奶粉涨价的理由表面看不无道理,但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乳品专家王丁棉就揭露说:“虽然在2010年间,大包粉确有上涨,但当价格回落的时候,洋奶粉并没有回落,也造成了原料价格上下波动,洋奶粉价格只升不降的格局。”另外,关税是根据进口量而触发翻番机制的,也就是说,每年关税都会恢复到5.8%,直到触发上涨机制,有涨有降,但洋奶粉却借每年关税上涨之机涨价,与奶粉原料一样实行“有涨无降”的机制,最终难免导致奶粉价格涨价不断。配方升级、换包装等更只是涨价的说辞罢了,更缺乏足够科学依据。 于是,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洋奶粉价格暴涨只是为了狂宰中国家长,谋求超额利润。 其实,洋奶粉变成中国市场可怕的东方不败是由于国产乳品自身危机持续发酵造成的。从三鹿爆发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尽管有关部门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治理整顿,但由于乳品生产运营模式的整体粗放,个别企业仍在利润驱使下顶风作案,个别地区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而忽视监管,这无形中都严重影响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加上部分媒体对个别国产乳制品的个别问题无限放大——甚至没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就发布不实新闻,又使这样的信心缺失演变成了全民恐慌。 现在国产奶粉企业为了苦苦求生,只好远涉重洋去国外高价采购原料,另外,也不乏投资者高价收购洋品牌、公开造假售假欺瞒消费者——除了直接的造假外,甚至不惜采取过期后改新日期和回收空罐后以次充好。这样自毁长城的接力棒终于传到了市场神经的末梢。也为洋奶粉肆无忌惮地盘剥中国公众亮起一路绿灯。 乳品企业、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容推卸的。当务之急,应加速乳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以推动其现代化、集约化进程,乳品企业行业应加强自律,有关部门应本着推动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安全隐患消除在源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决心和信心——背后关键在于整个奶粉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的优化和再造,更在于整个食品监管体制的重塑和完善。 石述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