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看宏观调控新动向
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政策工具选择
2012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政策工具选择



  经济观察家和资本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作出关于“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表态之后,保持货币流动性、加快启动一批投资项目、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政策选择,而结构性减税与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进而增加经济效率则成为中长期的必然政策工具。
  进入5月份以来,相继公布的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和发电量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不理想,其中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而4月份日均发电量同比仅增长0.7%,更是微乎其微。
  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与控通胀相比,稳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速会有下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对此表示,中国4月份经济数据表明,3.3%的CPI涨幅符合预期,控制通胀已经不是当下经济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房地产投资增速,还是财政税收增长速度等都不乐观,这意味着“稳增长”确实已是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温家宝总理5月18日-20日在湖北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适度预调微调,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曾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内需,并大力增加货币投放以保证流动性,这些为中国经济迅速走出金融危机泥淖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中国再次推出类似的刺激计划已无可能。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记者说,从今年情况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信贷投放甚至降息等货币政策放松手段都将成为“稳增长”的一个重要保证。“货币政策调整见效会有3至6个月的迟滞期,如果调整不及时,将会对下半年甚至明年的经济形势产生不良影响。”赵庆明也指出,就货币政策而言,为保证经济增长,价格型工具(降息)比数量型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更有效。
  除去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领跑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将在短期内再次加速。
  不过,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中国控通胀警报尚未完全解除,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依然延续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贷投放、上马大量“铁公基”项目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已不完全适用。但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资深分析师黄学军认为,虽然传统投资项目可能增长空间不大,但水利、农业、节能环保等民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还有潜力。
  另外,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也成为“稳增长”的政策选择之一,抓紧落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紧确定继续支持家电下乡的政策,扩大建材下乡试点范围,从金融危机过后的经验看,这些增强消费的措施都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虽然政策选择依然充分,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社会投资回报率偏低,未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政策如果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