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环保动态
 
标题导航
历历前尘字字 红 
开启少儿智慧之门
名二代,官二代,富二代
蘸生活感悟绘艺术之梦
2012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历前尘字字 红 
——周汝昌痴迷红楼的一生  



  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于5月31日凌晨1时59分于家中去世,享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著名学者,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说,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她告诉记者,23日周汝昌刚口述完新书的大纲,“他还有许多头绪,心里还有很多东西想写,但再不能完成了”。 
少年才俊
曾经两进两出燕园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家无藏书的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学招生,遂以英语免试资格投考该校的西语系。 
  周汝昌的燕京生涯可谓传奇:他1939年考入燕大西语系,就在那时,老家发了大水。“我的家在天津郊区,是土房,周围的水深到了两尺,水再高三寸,房子就会被泡塌。在那样的情况下,我怎么能搬着铺盖卷去读书?要是去了,等我一回头,家已经没有了啊。就这样,等水退了,我才去燕园,那已经是1940年了。”这是周汝昌一进燕园;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人封锁燕园,周汝昌回到老家,这是一出;抗战胜利,在老家的周汝昌听说燕园复校后,致信学校要求重返燕园,但是校方说复学期限已满,于是经历沦陷的周汝昌在1947年秋天经过再一次考试又一次回到燕园;直到1951年他离开燕大到华西大学任教,整整是两进两出。 
痴迷红楼
沉醉红学,一生不醒

  曹雪芹痴迷,写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红用了60多年。同是痴人,则有了性情上的相通。因此,也许没人能比周老更对《红楼梦》的文本敏感了。在孩提时,周汝昌就听母亲讲述过《红楼梦》里的故事,与这一名著就此结缘。1947年,周汝昌找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经六十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六十多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石头记会真》、《红楼夺目红》、《曹雪芹画传》、《红楼小讲》、《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十二层》等,展示了他在红学领域不同层面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 
晚年失明
口述成书“笔”耕不辍 

  晚年的周汝昌双目近乎失明,仅剩下点听力,但未停止思考,老人有这样一段话大概可以说明他一直笔耕不辍的原因:“我一点不休息,我不是说我90多岁了,就该自由自在地过了,我每天工作不是说紧张,而是我要利用我那点可能的时间和精力,把每天不断思考的新问题、新见解铺到纸上,不铺到纸上,我自个也忘了,这个消失了谁也替代不了,会让我觉得这是我研究了60年的损失,现在的写作是抢救性的,每天几百字也写,一千字也写,主题很分散,我这个人就是这么贪得无厌。” 
  当年,他每天趴在一张旧的简易折叠方桌上,靠右眼0.01的视力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纸上,那些纸片上的凌乱字迹,只有他女儿能勉强辨认,而且经常是一个字叠着一个字。后来,他已经完全无法写字了,但他还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他的三个儿女轮流值班,记录下他的这些思考,就在他95岁生日之前,口述姊妹篇《红楼新境》和《寿芹心稿》还相继出版。 
  女儿周伦玲这样形容他当时的状态:“父亲完全不能写了,以前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动笔特别快,文采比较好,眼睛完全失明后,他边说我们边记,而且他对口述不太习惯,觉得影响自己的思考,可自己一下子眼睛就坏了,换了这种方式,他没法构思文章结构,还好他思维还是挺好,因为整天在想,坐着、躺着头脑都没有中断,可口述的文章毕竟不一样了。”
蜗居50载
三个儿女轮流照顾

  周汝昌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幢6层小楼内,周汝昌在这间60平方米左右的小单元房内已经居住了50多年,室内家具极其简单,都是数十年前的老旧家具,客厅和周老的书房中到处都是大摞的信札和资料,他时常还指挥儿女翻找自己要用的资料,找到后读给他,他依靠这种方式做研究。 
  对周老的居住环境,周伦玲也很无奈:“我们姐弟三个人轮班照顾父亲,靠他那点工资买房不可能,我们不能改善他的环境,也挺内疚,还好他没太高期望,就是想出点文章,他就是一个书生。”每天,三个子女轮流照顾周老,每天为他读报,有的他只听大标题,老人最喜欢听的是文化新闻,比如DNA鉴定研究曹雪芹身份。 
争议不断
外界质疑淡然面对

  周汝昌一直是红学史最具争议的人物。 
  红学界本来就分歧众多,周老很多观点被质疑,例如他对史湘云在后四十回中成为“女主角”的探佚,周老对这些看得很开,周老说:“我既不能自暴自弃,也不能为了谦虚,把我自个说得一文不值,何至像某些人评价,他别有用意,除了骂街就说难听话,这个我都不论。一文不值不行,那不是真话,说我怎么怎么好,老王卖瓜也不合适,事实上我也没那么了不起。” 
  周伦玲说,他们尽量满足父亲的愿望,对外界的争议,儿女并不愿意让老人得知。         钟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