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人口·计生
 
标题导航
永远耸立在家乡人们心中
我们还需要文化世家吗
省内最大佛头亮相青州
2012年06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耸立在家乡人们心中
——从家乡档案中寻觅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身影



  一帧帧珍贵的图片印证着王尽美波澜壮阔的一生,一卷卷档案资料中耸立着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身影。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诸城市大北杏村,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作为烈士的家乡,《记忆诸城——诸城市档案馆文献资料陈列展》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中。《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无疑是展览中最为夺目的一个板块,不仅是因为分量重,更为重要的是许多资料是第一次展出,特别是这次对一些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深层次挖掘老一辈早期投身革命的精神本源。”诸城档案馆(局)长吴金忠如是说。
  弹去历史的尘烟,以一个家乡人的视角来看他,让我们感到分外亲切。他以短暂的二十七个春秋,书写了辉煌的一生。在庆祝建党91周年之际,回望这颗从诸城升起的红星,深切感受到熠熠生辉。
唱响《革命天才明》
  “穷人白劳动,财主寄生虫。人穷并非命,世道太不公,穷人擦亮眼,革命天才明,革命天才明!”
  这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尽美回家乡发动群众革命时传唱的一首歌。1971年5月,王尽美的老乡、校友,原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又罘在回忆王尽美事迹时,将这首歌连词带谱抄录给党史有关部门。铿锵的韵律,字里行间,王尽美的革命激情跃然纸上。
  王尽美早期的革命思想是在家乡萌发的。1912年革命军攻克诸城,给少年时的王尽美极大的震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革命军》、《天演论》等,让他最初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润泽,使他开始了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1918年4月,王尽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班,让他置身于一个更大的世界。
  济南求学的王尽美始终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并实践着一切先进的新鲜事物。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洪流,撞击了王尽美忧国忧民的心,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之中,被推选为省立一师北园分校的代表,联络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演讲,发动民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期间,王尽美还以山东省学联代表身份回到诸城,到城乡学校宣传反帝爱国和新文化运动,撒播“五四”运动的火种。
  李又罘在回忆中写道,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年夏天,出外求学的学生大多回到家乡,因此,各村的学生自然成为运动的积极分子。因为那时候的农村是地主、农民的矛盾,启发的对象是广大农民,他们大部分是文盲,所以尽美同志将一些宣传词再编上谱,文盲也能唱,宣传力量就扩大了。
  王尽美在革命运动时写的《长江歌》、《赠友人》、《无情最是东流水》、《革命天才明》四首诗,曾登载在《山东劳动周刊》上,其中《革命天才明》这首歌,王尽美后又填写新词,并分为五阕,分别对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士兵发出呐喊,要免受剥削,不受欺压,唯有革命,只有革命天才明。
  王尽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诗句“革命天才明”,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做了最好的注脚!
  “五四”运动,让迷茫中的王尽美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并站到了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
尽善尽美唯解放
  穿越九十余年的时光隧道,时间定格于1921年7月下旬。13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上海到浙江,荡舟嘉兴南湖,在惊险与激情中,一个崭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7月23日,王尽美从省城济南赶赴上海市望志路(今兴业路),参加中共一大会议,时年23岁,英姿勃发。
  中共一大开幕后的第二天,王尽美代表济南早期党组织汇报了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形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年纪较轻,但他举止从容不迫,充满朝气。
  作为湖南和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王尽美与毛泽东共同出席“一大”会议,王尽美对革命的激情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建国前夕,毛主席找来了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青岛市市长马保三同志,无限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情况搞清楚。毛主席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要收集好他的遗物。
  “不久,山东省委便把我祖母接到了济南。由于长期兵荒马乱,我们家遭到了国民党匪徒的几次洗劫,父亲死后,连一张照片也没有保存下来,这可怎么办呢?祖母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想起来了,有一张二寸的小照片,是父亲去苏联时拍摄的。祖母非常珍爱这张照片,又怕被敌人抢去,便把它脸朝外地贴在了墙上,之后又抹了一层泥土。”2011年5月8日,上海康平路一套陈设简陋的公寓房里,王尽美的小儿子王杰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抚摸着父亲年轻的脸颊,年届九旬的儿子凝望着25岁,早已远离他们的父亲,嘴角嗫嚅,似乎与父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人手中这张照片,是王尽美1923年3月在北京一个照相馆拍的,也是他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虽然年代久远,并不清晰,但照片中的青年,目光深邃,似乎能穿透历史。 
  “一大”后,就是这个“王大耳”,原名叫王瑞俊的佃户子弟,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他为了坚定地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将名字改为“王尽美”,并题了一首诗赠友人:“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河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表达他为革命献身的信念和决心。当年8月中共山东区支部成立,他担任书记,从而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最早的历史记录——
《革命战士集》

  1926年10月10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编辑发行的《革命战士集》是最早介绍王尽美事迹的刊物,这本刊物的作者是罗章龙。
  罗章龙,湖南浏阳人,参与毛泽东、蔡和森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成为学会的领导者之一。毛泽东那首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就是和罗章龙一起登黄鹤楼后写的。
  1981年,罗章龙对山东党建初期情况的回忆时,谈到了革命战士集的出版情况。那时他在中共北方区委负责工运工作,经常到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东北等省区巡视工作,又因为济南是京沪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在济南停留的时间较长。1925年8月,正在青岛巡视工作的罗章龙,与重病中的王尽美相见于弥留之际,他在回忆中说:尽美临终,以党的事业相嘱,遗言毫不涉及私事。我党失去精干,我内心深为悲痛。事后,北方区委在北京、唐山等地隆重举行大会追悼,我当时曾作诗以志怀唁。我于1926年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开会之际,为王尽美同志写了一篇传记,载于《革命战士集》,这也是有关王尽美最早的介绍。
  《革命战士集》中关于王尽美的介绍原文计1600余字,文中写道:
  ……尽美少怀远志,遍读国际革命史乘,慷慨慕其节,故其参加社会运动,远在1918年以前。1919年,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协定宰割中国方略,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最猖狂时代。但因国人昧于世界政治,茫然无所觉,反盲从附和,如中狂疾。尽美独著论投山东各报,力辟谬论,分析世界政治,条理密察,陈义正雄,确山东舆论界空气为之一变。时尽美方为济南第一中学校(应为省立一师)学生,在山东青年运动中已崭然露头角了。
  ……
  《革命战士集》王尽美传记中最后一句话是:日与同志以布尔塞维克相勉,群众受其感化,蔚成风气。故直到今日山东革命势力,巍然构成北方革命战垒中最坚强的之一部云。
  他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理想的社会,永不疲倦。
  党的“二大”上,他和邓中夏被选为工人运动的负责人,成为工人运动的实际领导者。按照党的指示,他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紧接着,他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
  档案就是这么清晰地记载下了这些重要的历史片段。
  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他革命生涯的最后一站,口吐鲜血,战斗到最后一息,年仅27岁。
  党和人民记得你,祖国记得你!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诸城考察工作时,为王尽美纪念馆欣然题词:丹心常在,浩气永存。2009年9月,王尽美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09年12月15日,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烈士亲属向家乡捐赠党史资料仪式在诸城密州宾馆举行,“双百英模”档案回归故里。王尽美烈士的档案资料作为一个单独的卷宗,静静地陈放在诸城市档案馆二号库房内,计4米长,18盒,326件。
  王尽美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张金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