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当副主编心里没底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晃荡”的青春
《百年孤独》作者患老年痴呆症
崮顶春秋墓首次向游客开放
张瑞芳:“我只是个听话的演员”
2012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瑞芳:“我只是个听话的演员”



  2012年6月28日晚,94岁的张瑞芳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张瑞芳一生演出的电影并不多,却因为1962年扮演的农村妇女“李双双”被一代人铭记。这个直爽、泼辣、敢于和自私自利现象做斗争的独立女性形象,在中国影史堪称独一无二。
  张瑞芳生前多次获得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然而,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谈不上什么伟大的成就,真的,我只是一个听话的演员而已。”
“潜伏”在重庆
  1918年,张瑞芳在保定出生。
  张瑞芳从高中起就开始接触话剧,最初只是为了好玩儿。不久,受加入共产党的母亲的影响,她加入了由北平地下党领导的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开始参演左翼戏剧。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瑞芳和姐姐张楠、未来的妹夫陈荒煤以及几个同学组成了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经由天津一路南下,从此踏上了“革命文艺道路”。
  在南京,他们演出了第一部剧:陈荒煤新编的《打鬼子去》。张瑞芳的表演极其逼真,演出反响轰动。他们本来的目的地是革命圣地延安,但当剧团到达西安时,张瑞芳大学时的男友余克稷辗转前来,想拉张瑞芳一起去重庆,加入他组织的“怒吼剧社”。考虑到她身体比较娇弱,而延安条件相对艰苦,剧团“干事会”一致同意让她去重庆。张瑞芳哭了。她后来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对此耿耿于怀。但第二天一早,张瑞芳还是跟随余克稷走了。
  在重庆,张瑞芳迎来了事业上的高峰:陆续出演了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曹禺的《北京人》中的愫芳、巴金《家》中的瑞珏,并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誉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话剧“四大名旦”。
  在重庆,张瑞芳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接受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张瑞芳的第二次婚姻也是周恩来安排的。她和第二任丈夫金山都是周恩来单线联系的一对地下党员。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张瑞芳“淡出政治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对原来热心参与的社会事务也要刻意表现出冷淡,从此“隐蔽”下来。晚年时张瑞芳回忆说,这段时期她内心非常压抑,又无法诉说,只能靠不停地演戏来缓解内心的苦闷。
和过去决裂
  1946年,张瑞芳患了肺结核,直到1949年,有人见她身体仍不好,劝她改行到统战部工作。张瑞芳最终没有改行。这一时期,她先是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半年后又主动申请调往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随后,她与金山的婚姻发生裂痕,以离婚告终。
  正在张瑞芳准备动身去参加土改时,她收到了中央组织部调她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信。虽不愿离开北京,张瑞芳还是接受了组织安排,只身南下。刚到上海,张瑞芳就被通知去参加《南征北战》摄制组。这部影片后来成为张瑞芳最难忘的作品。她拖着行李径直到临沂农村体验生活,与人物原型同食同宿,又在农村拍摄整整八个月。“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塑造劳动妇女形象,和过去演的角色完全决裂了。”张瑞芳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回忆。她剪短了头发,额头留着稀疏的刘海,画得浓眉大眼,皮肤黑黑的,大家一看都说,好,好,真像“山东大妞”。
  不久,张瑞芳与上影厂的导演严励好感陡增,1952年11月7日,她与严励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有过两次以失败告终的婚姻,张瑞芳渴望和严励过上幸福而平淡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运动刚开始,严励就被打成了“严重右倾分子”,不久,张瑞芳拍摄的《凤凰之歌》也随着一批影片被划为“毒草”,罪名恰恰是“歌颂了爱情至上和个人幸福”。
大起大落《李双双》
  在政治生活紧张的日子里,张瑞芳忽然接到参加电影《李双双》摄制组的通知。
  在“文艺必须跟着政治路线走”的大气候下,《李双双》的命运一波三折。电影原以歌颂大跃进为主题,但开拍时,大跃进风潮降温,编剧李准及时把主题转向歌颂开山劈岭和引水灌田,并将情节重心转移到了李双双和孙喜旺的夫妻关系上。
  猝然接到拍摄通知时,张瑞芳只有一个月准备时间,她火速动身赶往林县体验生活。为了体现李双双大方爽直、性子泼辣的特点,张瑞芳原想在表演上适当夸张、风趣一点,“放开来演”,但导演鲁韧一直提心吊胆,时时提醒她:“千万别放开,说不定会戴上丑化劳动人民的帽子。”于是,张瑞芳在表演的时候也顾虑重重,生怕犯错误,台词也被一改再改。最终,“听话”的张瑞芳也生气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台词,说:“希望你们一句也不要改,一个字也不要改!”
  电影放映之初反响并不好,专家批评喜剧不喜,文化部领导说李双双是个“中间人物”。剧组都忐忑不安,生怕挨整,直到周恩来和邓颖超给了明确肯定,大家才稍稍松一口气。1962年秋,张瑞芳被邓颖超邀请到家中吃饭,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李双双》这部好戏,你的表演也有了新内容。”张瑞芳一下子泪流满面。
  《李双双》轰动了全国,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和最佳配角奖。一时间,“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
  时至今日,《李双双》的每一次重播,依然收视不凡,但也因剧情“粉饰太平”而受到诟病。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教授袁庆丰说,电影中的李双双把红薯磨成粉浆烙煎饼、掺进白面做成面条的情节与当年的现实完全脱节,但当时没人敢指出。
  然而,这部电影仍有其魅力。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教授陈山说:“从文化的坐标上来看,《李双双》提倡的女性独立精神和新型男女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出生于1945年,从小看着《李双双》长大。“可以说,张瑞芳是一代人心中美的化身。”
  观众的认可也无法使《李双双》免遭厄运。“文革”中,《李双双》被戴上了“阶级斗争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代表作”的帽子,张瑞芳接受隔离审查,在监牢中度过了两年半的时间。1973年4月,经周恩来提名,已经“靠边站”的张瑞芳得以参加廖承志为团长的“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
  回到上海,张瑞芳被党组织重新接纳,并成为厂革委会的委员,但当时的环境让她极感压抑。根据当时提倡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精神,张瑞芳被派去参与老电影《年青的一代》的重拍,还被派去给话剧《赤脚医生》提意见。“无论如何,这两件事我都做了,但都做得别别扭扭。”
  “文革”结束后,张瑞芳出演了北影厂拍摄的《大河奔流》,这是她和编剧李准的第二次合作。这部历时四年、因导演被关押而搁浅的电影于1979年上映后,虽没获得《李双双》那样的轰动,却象征着新时期电影界迈出的第一步。
  1982年拍摄过《泉水叮咚》后,张瑞芳便没有再接任何戏约,她有她的担忧:“我没有信心,现在拍片都是今天送来剧本,明天就让你上镜,我不行。”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介绍,他曾多次在会议和颁奖礼上见到张瑞芳,虽已至耄耋之年,她依然精神矍铄、风度优雅、言语可亲。陈山感叹说:“老一辈的艺术家,从来没有任何架子,更不会像年轻的明星们一样身边围满保镖,张瑞芳为了一个角色可以体验生活好几个月,现在的年轻人做得到吗?”
  1999年,严励去世,对张瑞芳打击很大。2000年,她办起了敬老院。她说:“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
  晚年的张瑞芳并没有离开电影。她将自己收集多年的影像资料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她和孙道临一起重看他们共同出演的电影《家》,“谁也没有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流泪”。
  2007年,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张瑞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颁奖现场,她却哽咽着说,“很多人都应该来领这个奖,可是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像赵丹、石挥、上官云珠、严凤英等等,他们那么有才华,一生对艺术、对电影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可是再也没有机会发给他们任何奖项了!我就把这个奖看成是对我们老一代艺术家的安慰吧。”
  全场起立,为她致敬鼓掌;她面向观众,深深鞠下一躬。 郭凌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