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来临,雪糕、酸奶以及冷冻肉等冷链食品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日,多位消费者向笔者反映:从超市刚买回来包装完好的冷冻肉,经过解冻后却闻到丝丝臭味;直接从冷藏柜里拿出来的酸奶,喝完却出现腹泻…… 笔者在对食品企业冷链业务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冷链产品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保存环节上容易出现“断链”问题,冷链食品链条一旦“断链”,食品安全就难以保证。 ●冷链产品链条“断链” 近日,笔者在对食品企业冷链业务和冷链产品的相关调查中发现,企业冷链产品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保存环节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在冷链运输环节,笔者了解到,我国常见的是小型冷藏车,但是有些企业在普通货车里配个冰柜,运输过程极不规范,同时,一些冷库企业业务模式相对简单,缺少专业、大型的配送中心,再加上冷链运输市场面临着价格竞争加剧、运输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冷链物流不断面临“断链”风险。 据悉,为了节省成本,司机在运输过程中关掉制冷机,快到目的地时再开机的情况较为普遍。 在终端销售环节,笔者在一些超市、商场和街边店调查发现,相对而言,大型超市管理较为严格,冷链产品都按要求放在冷柜里保存,但也有一些街边店违反要求,将一些酸奶类的冷链产品放在普通货架上销售。 在采访时,丰台区一家中型超市负责冷链业务的负责人袁经理介绍:“正规的操作程序是,这些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都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然后,供应商从工厂用冷藏、冷冻车将这些食品运到超市后,超市立即进行分类入库。比如速冻食品、冰淇淋等放入温度在零下18℃以下的冷冻库,而蔬菜、水果类的产品则放入温度在0℃—4℃之间的冷藏库。” ●标准缺失是主因 业内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消费者购买商品尤其是食品类的冷链产品,都会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运输、储存、销售”冷藏保存环节,正是这条“冷链”中不可缺失的“链条”成为食品卫生安全的“死角”,这个“链条”一旦断裂,冷链产品不仅达不到“冷链”的效果,而且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所谓冷链就是指食品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在当前的高温天气下,对于冷链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事实上,冷链产品链条常处在“断链”的尴尬状态。 业内人士分析,除加强超市、市场等终端的冷链产品保存外,问题的根源在于冷链物流的标准问题。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对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业内人士呼吁,一定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冷链行业的运输和保存,真正做到冷链产品的“无缝对接”,这样才能使“冷链食品”名符其实,同样也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冷链环节亟待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速冻食品的产量以20%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来甚至以35%的高速度递增,远高于全球9%的平均增长速度。 然而,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的总成本高达70%。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冷冻产品损坏率达20%—30%,每年水果及蔬菜腐烂数量分别约为1200万吨及1.3亿吨。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的易腐食品已采用冷藏运输,损坏率不足5%。 据悉,在发改委、商务部门的推动下,最近两年国内冷链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高规格的冷库在各地兴建,国内冷链硬件建设也有较大改观。商务部还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在大中城市周边建立一批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冷链物流配套措施,提升配送和加工能力,还鼓励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2012年6月29日,《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冷链食品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