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龙湾地处临朐县冶源镇海浮山北麓。其主泉——薰冶泉,在战国时期的史书《齐乘》中已有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著的《水经注》中写道:“薰冶水已成名迹”。如今,老龙湾作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已经闻名遐迩。老龙湾名在水上。老龙湾水域面积73260平方米,以泉眼多,流量大著称,属稳定泉型,最大流量可达2.17立方米(1991年9月实测数据)。 “老龙湾的泉水是从哪里来的?”一直是人们探讨却没有弄清的问题。 神话和传说 当地人把老龙湾水叫做神水,流传着老龙湾泉水的许多神话和传说。 传说,老龙湾内有泉眼(亦称海眼)直通东海,深不可测,有神龙潜居其中。故得名“老龙湾”。而老龙湾的“海眼”就在海浮山底下。由此,当地生发了许多与东海有关的神话故事。其中一则流传甚广,当地冶源街的住户有什么喜白公事,需要瓢盆碗筷,就在老龙湾边烧上一炷香,向老龙王求借。眨眼功夫,所需餐具一应俱全摆在岸边。用完后再奉还老龙王。一次,有户人家不讲信用,在奉还老龙王的餐具时,把借来的碗筷偷偷留下,拿自家的碗筷顶换。老龙王生了气,从此,再也不对外借餐具了。但老龙王还是和邻居和睦相处,经常拿虾米等水产品接济穷人。所以,老龙王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老龙王的功德还在于他使老龙湾成为安全之湖,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溺人事件。 据说,老龙湾与弥河源头附近沂山西麓水深莫测的天齐湾相通。天齐湾是老龙王的行宫。由于老龙王的缘故,老龙湾的水才如此优美,不仅碧水长流,清澈见底,而且冬暖夏凉,四季恒温,一直保持在18℃左右。古人遂在《临朐八大景诗》中留下“冶源烟霭三冬暖”的诗句。 断流恐慌及其教训 有历史记载以来,老龙湾的水就这样经久不息的流淌着。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天气旱涝,始终影响不大。孰料,令人震惊的意外在1990年出现了。 1990年4月20日,老龙湾万泉逝流。22日,湖底干涸。奔腾几千年的龙湾水悄无声息的没了。穿梭于藻萍之间的3万多尾鱼不见了。面对龟裂的湖底,全县上下为之震惊,区域内一片恐慌。有人说是大地震的先兆,有人说是得罪了老龙王。为避祸灾,周边百姓烧香拜佛,祈告神明保佑。顿时,老龙湾畔的烟雾一直缭绕到海浮山腰。 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专家对断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次干涸是因为久旱无雨,人们对老龙湾水系采集过量所致。专家分析,过去虽然也曾遇到许多大旱之年,但那时科学没有发达到打几百米、上千米深机井的水平,也没有从如此深的地方提水的能力。深埋在地下几百米乃至几千米的老龙湾水系受不到任何影响。现在,情况变了,有了电,有了高功率深水泵。老龙湾水系上游打了280多眼深机井。这么多的机井同时开机抽水,有多少个老龙湾的水够抽的呀?深井比老龙湾的海拔低,湾水倒流导致了名泉干涸。 对症下药,当地政府一方面安排宣传文化部门,宣传科普知识,并以趵突泉经常断流为例讲解断流原因,稳定百姓情绪。一方面对水系上游的机井进行普查,安排轮流抽水,并暂停部分大功率潜水泵,以观察水源动向。同时,对老龙湾进行清淤,迎接泉水的到来。 此举果然奏效。20天后的5月10晚,和冶源村民一起守候在老龙湾旁的剧作家冯益汉突然听到一声呼喊:“来水了!”泉水真的来了!开始的水很浑,逐渐变清。水量越来越大。鱼也跟着来了,露着半边头,呼哈、呼哈地喘着气。 经历了泉水停流、复流的过程,人们开始反思,资源有限,张家用了李家无,必须取之有度。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上游补水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保证泉水永恒流淌。这一事件带给人们的深刻教训是,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保护生态抓起。 科学家的解释 问题把我们带到了仰天山,探访黑龙洞与老龙湾的关系。仰天山风景区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1999年夏天,山东省地质勘察科考队的专家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当时,正处雨季,科考队先是攀入溶洞内,发现了洞内的流水,并化验出溶洞内的水基本不含氯离子。然后他们将溶洞的水里撒上一定数量的食盐,沿水系向东南方至临朐县峒峪村的山泉取水,化验结果,氯离子的含量相当高。说明这条水系通老龙湾。 地质运动中,岩石受水平力的冲击,达到一定程度而折断,一盘山体抬高,一盘山体下降,在地下形成了断裂带。断裂带的两侧一般都是相对隔水的页岩。上游水头的压力使得地下河流通过溶孔、溶洞和溶槽流向下游。仰天山地下溶洞的地下水流向东南方流至到峒峪村后,与从九杰到五井的断裂带相交,改向北偏东流去,一直到五井煤矿附近,再流入冶源断裂带,向东弱偏南补给到老龙湾。 老龙湾周围的断裂带有很多,供给地下水流的主要有三条,分别是从五井煤矿到老龙湾的冶源断裂,从海浮山到老龙湾的宋庄断裂,从东大河到老龙湾的豹伏岭断裂。 断裂带的地下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雨水和河水是主要补给形式。发源于沂山的弥河、发源于寺头的石河及发源于沂源的小石河,是老龙湾各条断裂带的主要补水源流。渗透到地下的这些岩溶水顺着各条断裂带流入海浮山下的地下湖,经过“海眼”,从老龙湾的泉眼喷涌出来。由此看来,老龙湾水系幅员宽阔,横跨临朐、沂源、青州三县市。这样,供老龙湾的地下水系图便清晰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科学为人们揭开了谜底,印证了某些传说的合理性或部分合理性从宏观和地质学上探讨老龙湾泉水形成的原因,临朐县水利局的专家告诉我们,老龙湾风景区,地处北纬36°24′40″,东径118°29′39″,处于弥河流域的上游,为泰沂山脉和临朐断陷盆地的交界地带。是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鲁西隆起的一部分,以断裂和其所围限的断块镶嵌而成的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 地质构造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泉域范围内的各断裂构造线控制着地下水的形成与运动,是地下水评价的边界条件。泉域范围内的中下奥陶岩层系经中生代燕山运动强烈作用,张性断裂发育而成,结构松散,孔隙大,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与沉淀,水流侵蚀等共同作用下,成为老龙湾泉域岩溶主要发育地带,形成溶沟、溶槽、溶洞等地貌。 在老龙湾底部存在俗称“红沙陷”的溶穴泉眼,溶穴直径自十几厘米至十几米不等,皆深不可测。1983年冬天,鱼种场在这里放养罗非鱼越冬,用楠竹挑着四个大网箱。后来,红沙陷把网全部漏了下去。专家分析,“红沙陷”的溶穴泉眼与海浮山下的巨大山底溶洞湖泊相通。 这个地下通道,或许就是老百姓流传的“海眼”。而海浮山底的湖泊可能比现在的老龙湾水面还要大许多,深不少。泉水倒流时,鱼虾通过“海眼”进入了海浮山下的地下溶洞湖泊。地下湖泊有了水的补给,鱼虾又随水流游回了老龙湾。 老龙湾水的恒温则是从地下深层流出的缘故。对这个问题,所有被采访的科学家都没有异议。 记者张传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