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春溪
伦敦奥运会男篮小组赛进行到现在,还剩最后一轮,无论中国男篮能否战胜英国,已经难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这是近些年来中国男篮各项大赛中的最差战绩,但细观其小组赛的每一场表现,失败却又在情理之中,“后姚时代”的中国男篮已经难以用“世界8强”的标准来衡量了。 纵观中国男篮的这四场越打越差的比赛,所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战术的重心,如果说第一场与西班牙的比赛还隐隐约约能看到易建联的中心作用外,而其他的三场比赛则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基本上是一盘散沙,无论助攻还是内线进攻都降到了最低,甚至连传球都失误频频,全体队员都是打到哪算哪的态度,缺乏强队那种一以贯之的战术与思想意志,所以说接连被人打爆而呈溃散之势也并非偶然。此次伦敦惨败,还有一个组队的问题需要篮协领导以及各方人士的探讨,像王治郅、朱芳雨以及刘伟等人都廉颇老矣,难堪大用,却被拉进来发挥余热,而获得上一届CBA冠军北京队中的几位新锐却又被排除在奥运阵容之外,无论是从球员的运动状态上还是队伍建设的延续性上都无法解释这样的选择。或许“后姚时代”总有些遗留问题需要消化吧,而此次伦敦兵败则为前一个时代划上了一个不太完美的句号。 “后姚时代”中国男篮该何去何从?其实这个问题早在08年北京奥运会后就该提上议事日程,但四年过去后,我们似乎还在那个相似的泥潭里挣扎,靠着“姚时代”的那班老将惨淡经营,而忽视了新锐的挖掘和后续力量的培养。其实,如果只盯着篮球或者足球这一个个小的体育项目来探讨其发展态势的话,显然忽视了中国体育这个大的环境,自从体育总局制定出发展小球以及技巧类等奥运优势项目的金牌战略后,像“三大球”这一类的项目便成了无水之源,只依靠自身的联赛来提供其发展的给养,显然无法给这些运动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从俱乐部建设、联赛制度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我们又缺乏一个成熟的机制,一个运转灵活的系统,因此这些运动项目的退步也就在所难免,而姚明的离去也只是揭去了那层遮挡的面纱而已。 “后姚时代”,我们无需把易建联硬赶上舞台的中央,让他扮演他承担不了的角色,也不要意淫“林书豪”式的外来者赶来助阵,还是要从自身的联赛抓起,放宽政策,还俱乐部真正的权力,踏踏实实地培养自己的篮球人才,只有筑起完善的体制,才能真正看到中国篮球未来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