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从“探路者”到“标杆”
2012年08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探路者”到“标杆”
——养老服务品牌的“华都颐年园”样本
  华都颐年园护理员精心为老人服务。
  旅 游 养 老
  老 年 艺 术 团
  家 庭 照 料



核心提示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今年以来又提出加快建设“四个潍坊”,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居民生活品质、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全面提升,一个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日益崛起在山东半岛中部。
  潍坊市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与浮烟山畔的潍坊国际风筝放飞场毗邻,这个占地200亩、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养老社区,近年来吸引了省内外目光的关注,其养老服务的“华都颐年园”模式,见证着“生态潍坊”的魅力,映射着“幸福潍坊”的指数。
  作为山东省养老品牌的“老字号”,华都颐年园发展养老事业已有12年。从2000年创办全省首家民办老年公寓,发展社会化养老,到2007年建设颐年园养老社区,成立山东首家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学校、首家老年病护理院,率先试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累计接纳5000多位老人养老;再到2012年发展居家养老、旅游养老新模式,建设全国养老的“候鸟走廊”工程,被列为全省首家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标杆示范单位……一个个“首创”、“首位”、“示范”,将“华都颐年园”养老服务品牌从潍坊推向全国,成为我
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一面旗帜,成为众多养老机构发展的样本,在养老服务领域,华都颐年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养老十年:
敢为人先闯新路

  退休的孤寡老人刘大娘没有任何财产,只身带着工资存折来到了我市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可是老人退休金每月不到600元,不够当时的入住费,工作人员犯了难,立即进行了汇报。“让老人当天就入住,每个月差的100元由公司补贴”。一直紧张地攥着存折等信的刘大娘得了入住准信,眼里滚满了泪花。
  这是2000年我市首家民办养老机构——华都老年公寓刚创办时的一幕,拍板让刘大娘入住的是华都集团董事长李化岗,他是这所老年公寓的创始人。
  “投资养老公益事业,为老年人献爱心,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李化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6年上半年,华都集团又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第二个老年公寓——浮烟山老年公寓,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全部住满老人。2005年开始,华都集团决定投资3亿元,在潍城区浮烟山风景区,建设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颐年园养老项目,当前日常居住老人已达800多位。被评为“山东省示范老年服务中心”、“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敬老模范单位”、“山东省十佳养老机构”、“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标杆示范单位”。
  回首养老十年,李化岗坦言:“10年前,我们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认识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我们开始关注潍坊养老事业。10年来,就是本着对老人负责的一片真心,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成形的养老经验,并努力将这种经验向更广阔的领域推广,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杰出人物”、“感动齐鲁敬老楷模”,勇担社会养老之责的华都集团董事长李化岗,无愧于这两个荣誉称号。
亲情化服务:
给老人一个温馨的家园

  在华都颐年园居住的800多位老年人,有潍坊本地的社会老人,有集中入住的休养干部,有政府购买服务的“五保”老人,还有慕名而来的北京、南京、武汉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老年人。在颐年园生活的老人们,住的是星级标准的老年公寓,独立的卫生间,阅览室、麻将室、棋牌室、微机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室……一应俱全。吃的是科学配备的营养餐,每周饭菜不重样,荤素搭配,老人胃口敞开。平时,由专业护理员整理卫生、收洗衣物、康复锻炼、谈心聊天,定期洗澡、理发、购物、过生日,每天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定期组织外出旅游、节日联欢等社会活动。此外,还成立了老年病医院,建立了老人健康档案,每周量血压、测体温、测血糖,每半年组织查体,平时有专家大夫坐诊、巡诊,满足了老人医疗服务需求。在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华都颐年园还组建了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团等老年组织,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基督教活动室、视频聊天室等活动场所,满足了老人个性化服务需求。
  李秀英老人现年72岁,家住奎文区樱园小区。2009年5月她和老伴在儿女们的鼓动下入住颐年园,“年纪大了,在家里孩子们不放心,平时老是惦记着我们老两口”。“来的时候是试住,好就留下,不好就回去,住进来才知道,什么都不用你管,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收费也不高,特别是服务员,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叫着,贴心周到,真是比自己的亲闺女还亲呢!”李奶奶夫妇满意地说着。
  据悉,华都颐年园实行了分级护理制度,按照老人身体情况不同,分成了自理、介护、特护、专护四个护理等级,每个护理等级都有特定的护理程序和标准。以特护等级为例,护理员需要24小时陪护在老人身边,每天按照流程完成一系列服务,喂饭、喂水、换洗衣物,定时帮助老人翻身、起身活动,每天给老人擦拭身体,协助大小便,随时与老人沟通交流,缓解孤独和焦虑。焦万祯老人现年76岁,原本因病不能自己下床行走,入住颐年园后,在护理员的悉心照料下,每天进行康复锻炼,现在已经可以拄着拐杖自由行走了。焦爷爷高兴地说:“来颐年园养老真是个好地方,在这里生活很有规律,各项服务都很周到,我在这里过得很舒坦,孩子们也就放心了。”
  “护理老人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精湛的生活和心理护理技术,像我们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就必须持有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从事养老服务工作5年的护理领班范洪莲说。在颐年园,像范洪莲这样的护工还有200多人,她们定期学习,定期参加培训,都取得了中高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有的甚至还进入了国家护理人才库。近年来,他们中间有3人获得了“全国敬老奉献杯”,有1人获得“全国模范护士长”,有2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护理员”。曾经有位老人临终前对儿女说:“我还没有住够老年公寓啊,放不下老年公寓里的孩子啊!”是啊,就是这些普通的护理人员,她们不怕脏、不怕累,严格执行着华都颐年园的服务标准,她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为老人服务、帮儿女尽孝,将“孝心、爱心、关心、热心、细心、耐心”全部献给老人,让老人们感受到了“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亲情。
  “12年,我们就总结了两句话:视老人如亲人、待老人如父母。这是我们的服务理念,也是行为准则,只要加入华都颐年园这个大家庭,就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我们的养老文化,改不了的!”华都颐年园总经理田金荣坚定的说。
  服务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近年来,华都颐年园的优质服务声名远播,不仅吸引了国内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老人消夏、小住,甚至成为很多日本、韩国老人的旅游养老基地,成为了入住老人的温馨家园。今年7月,南京的熊承庆、陈婉生夫妇第四次来到华都颐年园度近两个月的假,就在前一年,夫妇俩把姐姐夫妇带过来,去年又把从日本回国探亲的女儿、外孙女、姨侄夫妇和一批亲友带来了。在这里他们参加了八一建军节大合唱,祝寿联欢会,还经常打门球、打麻将、打斯诺克球,他们不仅对这里得天独厚的优美风景和新鲜空气赞不绝口,更是对这里
的房屋、设备、饮食和服务非常满意。他们相约来年再结伴来颐年园。居家养老:
将养老院搬到家门口

  为做大养老服务业,让更多老人收益,2011年起华都颐年园又开创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就是把养老服务送到老人家里,这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田金荣简明扼要的说。据悉,华都颐年园现已在潍坊市区设立1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涵盖全市50多个社区、3000多位老人。主要是面向社区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七大类170多个小项的居家养老服务。
  记者来到了位于奎文区光明街的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门口外挂着奎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华都颐年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块牌子,里面则是功能齐全的咨询接待大厅、日托服务中心和配餐送餐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服务站采取会员制,吸引老人参加华都颐年园幸福俱乐部,为闲置在家的老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老年活动,同时提供上门服务(分为白天、晚上、钟点等多个类别),现在会员人数已经达到300多人,居家上门服务累计开展了2000多人次。
  “就是服务员好,服务态度好,又勤快,又体贴人,现在像这样的人很难找。”家住电业局宿舍的李香莲老人这样说。据悉,华都颐年园上门服务的员工全部是持证上岗的专业队伍,她们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已经很多年,非常了解老年人的日常需求,积累了宝贵的服务经验。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顺应了传统的养老观念,又节约了个人与社会的经济成本,减少了老人子女的负担,保留了家庭养老的优势,老人不必离开所熟悉的居住环境而安心在家养老,而老人在家中的生活,也会变得顺畅很多。
  “我们要率先在潍坊探索出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市居家养老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我们要让在家养老的老人和在老年公寓的老人一样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田金荣如此规划着华都居家养老的发展目标。
候鸟式养老:
打造全国旅游养老品牌

  “冬天到南方去,夏天到北方来”,华都颐年园的一位入住老人给“候鸟式养老”下了这样的定义。据工作人员介绍,“候鸟式养老”就是把旅游资源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老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养老,像候鸟一样在南北两地迁徙。冬季,老人们可以到温暖如春的地方过冬,夏季则可以到凉爽的地方避暑。根据华都颐年园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将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探索启动异地养老模式,实现养老服务的“时空转移”。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颐年园就启动了“候鸟走廊工程”建设,在海南省海口市投资2亿元建设了“海南颐康中医保健疗养院”,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设计床位1200张,主要突出中医和温泉疗养特色,并于2010年10月投入使用,被列为全国老年健康养生示范基地。每年冬天,颐年园会组织符合条件的老人去海南度假。
  近年来,每年一入夏,华都颐年园都会迎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1000多位老人前来旅游养老,入住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
  田金荣告诉记者,从候鸟式养老成本看,去异地养老能够入住到一家满意的养老机构,无疑是最经济的选择,这也是公司建设“候鸟走廊工程”的初衷。而目前许多城市之间都在探索这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如果未来全国养老院之间能够联网互动,更多老人就能轻松实现“南飞北漂”的“候鸟式生活”。
  此外,华都颐年园还在辽宁省丹东市马市岛、广西巴马长寿村,计划建设全国老年科学养生基地,总投资30亿元,计划明年动工,5年后,将完成北连丹东、南至海南的“候鸟走廊工程”。“候鸟走廊工程”只是创新的开始。“以养老服务为主,集老年人科学养生、医疗保健、康复健身、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养老基地,这是我们对机构养老的最终理念。”田金荣说。
人才强业:
为“养老”保驾护航

  养老产业堪称朝阳产业,但人才短缺,却是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对此,田金荣深有体会。她说,养老服务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护工短缺,特别是具备专业性护理知识的护工非常少。同时,社会对护工的认可度低。眼下月嫂动辄一个月拿好几千元工资,而同时照顾4个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护工,一个月才挣2000多元。事实上,社会对护工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颐年园建立了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学校,这是我省首家养老职业培训机构,开设了养老护理员、公共营养师、家政服务员、推拿按摩师等培训专业,被列为潍坊市综合培训基地和山东省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基地,已培训专业人才2000多人。同时,颐年园给予护工补贴、保险等诸多优惠政策,尽量保证护工的工资待遇与市场相均衡。
  同时,华都颐年园还拿出专项培训经费,对员工进行定向培养,现已派遣60多位员工到国家民政部培训中心参加养老护理培训,考取了高级、中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他们还利用自建培训学校的有利条件,出台了年度培训计划,每周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先行一步培养养老人才,提升了服务质量。“下半年,我们将组织承办全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我市养老护理队伍的发展。”田金荣告诉记者。
  华都颐年园培养出的1000多位养老护理员,虽然没有全部留在华都养老的阵营中,但他们把自己的专业服务技能带到了更多需要的地方,更多的是用华都服务文化理念和服务质量标准带动了当地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培养养老专业管理服务人才、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发展方面,华都颐年园用自己的独创作出了令他们自豪的贡献。
产业化发展:
聚积品牌优势旗舰领航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近日,我市为了鼓励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出台了《关于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将享受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利好政策下,养老突破,何处着力?
  记者看到,坐落在华都颐年园东北侧、高达19层的“银龄大厦”目前已封顶。据介绍,银龄大厦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与大型医院合营,打造“医养结合”的全国示范新型养老模式,2013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
  另外,将于2013年开工建设的颐年大厦,则是集高端酒店式养老、呼叫调度中心、老年产品研发中心、老年超市、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娱乐中心一体的新型服务载体。
  “下一个十年,我们的主攻方向是推动养老产业大发展。”田金荣说。在其他城市刚刚破题养老服务时,华都颐年园现已经开始在全国发展养老产业,他们一是利用当前的品牌优势,走出去在全国以“国办民营”的形式托管养老机构;二是实行强强联合,与一些信用好、规范化的大财团合作,以华都养老品牌的名义,共同进行养老产业的投资与运营,形成强强联手、专业互补、共同签约的华都老年产业战略联盟,争创全国首家养老服务业上市公司。
  “华都颐年园”样本,是以产业化增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动能和实力的鲜活样本,为全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他们探索成功的多种养老模式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了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其借鉴和引领作用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可,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也越来越大。
  “华都颐年园”样本的可复制性也被更多的关注,他们先行先试探索解决养老问题并形成模式形成产业链,显示出了竞争力。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已成必然趋势。随着这一养老服务品牌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学习推广、借鉴复制,“华都颐年园”养老服务品牌个案将遍地生花,描绘出一幅夕阳无限好,灿烂晚霞映红银发的温馨动人的画卷。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张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