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3版:文化·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潍坊“城派风筝”又将粉墨登场
2012年08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高端老绝活 沉寂多年迎良机
潍坊“城派风筝”又将粉墨登场
  78岁的韩福龄拿着自己刚制作完成的城派风筝代表作“鹰”
  正在专心制作城派风筝的李进浩
  绘制精美的城派风筝,集书画印于一体,“雅”之意尽显



  本刊见习记者 王政恺文/图
  现在绝大多数人一提起潍坊风筝也马上会想到杨家埠,但作为潍坊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作,风筝绝不仅仅只是杨家埠风筝。除了杨家埠风筝所代表的“乡派风筝”,潍坊传统风筝还有极为重要的一个代表流派——“城派风筝”。
  而“城派风筝”是老潍县以十笏园为核心的雅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多采用真丝材质,由画家工笔绘画,并留有印章,再加上精巧细致的扎制,属于和书画一样能够登大雅之堂的工艺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代表潍坊风筝精华的“城派风筝”处在不为人知,市场价值远未得到发掘的状况。
  据《财富周刊》记者了解,十笏园文化街区重点打造的“山东工艺文化城”将辟出专区,对潍坊真正的文化精华进行资源整合、保护开发,潍坊风筝的高端产品——“城派风筝”将得以闪亮登场。
城派风筝“雅”为先
  传统潍坊风筝可以分为城市一派和农村一派。城派风筝的分布基本上都在潍城十笏园周围,当年潍坊的一些著名画家如郭兰村、郭味渠等都在十笏园附近居住。
  “那个时候,老潍县城文人爱好风筝,特别是以前有些大门头(商号)的老板都喜欢放风筝。扎得最大的风筝都从以前的城门楼子的门里出不来。人要从城墙里面用绳子拉上去放下来,拉到白浪河河滩边去放。”作为潍坊风筝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年78岁的韩福龄是城派风筝的带头人。
  作为乡派风筝的代表杨家埠风筝,相比城派风筝区别很大,“现在杨家埠风筝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的原来杨家埠正宗的硬翅风筝了。杨家埠风筝基本上都是半印半画,实际上都是用木版印出画面,然后再手绘上色。”韩福龄边说边拿出当年他参与编写的有关潍坊风筝的书籍翻着,“而且制作材料也不相同,传统的城派风筝都是使用真丝材质的丝绢糊制风筝,而乡派风筝大多使用宣纸来糊制风筝。”
  杨家埠风筝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方法。“以前在杨家埠,冬天农闲时节,村民扎制下大量的风筝骨架,成捆的摞在自家房子的屋顶里(农村房子一般都是尖顶,屋内带有横梁,横梁上的内部空间可用来储物。)或吊在屋内横梁上。忙完了这些,农民就开始印木版年画,如灶王爷、门神等;印完了年画,剩下的颜色和纸再印大量的风筝画面。等到过年卖掉年画,就开始糊风筝。到了清明的时候,村民就用竹竿挑一摞风筝去卖。”
  不同于乡派风筝的批量印刷制作,城派风筝更加讲究艺术的独特性。从风筝骨架的设计到制作,从风筝画面的构思到绘制,无一不透射着老潍县的“雅”。这种“雅”风筝,也造就了潍坊风筝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的艺术地位。
  早期,城派风筝大都是合作完成——风筝手艺人负责扎制,画家负责绘图,这也是城派风筝能够名噪一时的根本原因。“外边的风筝你找个画家给你画风筝,他不给你画,觉得掉价。咱潍坊有个最大的特点:在潍坊知名的画家照样能给画风筝。”韩福龄如数家珍地说起那些为风筝绘制的画家,“像陈寿荣,人物、花卉、山水都能画,字也写得非常好、篆刻也很好。再比如郭兰村,他擅长工笔人物画。在他们家,弟弟负责扎制风筝,他来给风筝绘画。而民国后期的以画人物为主的著名画家张国干也善于画风筝。”
  并且城派风筝题材上更加广泛,多为文人雅客、大户人家、商贾们喜闻乐见的各类题材。而杨家埠风筝多以年画题材为主,更加贴近农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
原汁原味老绝活
  风筝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是鲁班发明。当时由于战争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木鸢,随着丝织业的发展和造纸的发明,到了唐宋,开始向民间娱乐转化。潍坊放风筝,从宋代开始流行,明代更加普及。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潍坊风筝的繁荣时期,并且成为皇家钦点的贡品。
  风筝制作手工艺的传承到现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技艺。作为韩福龄的入室弟子,现年28岁的李进浩继承了这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技艺。“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扎得时候要想到糊,糊得时候要想到画。扎、糊、画是连贯的,一气呵成。”
  “像‘仙鹤童子’这风筝,从制作到完成要一周的时间。这件风筝的骨架设计是完全按照传统式样,按我现在的速度扎制需要两天。最难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步骤是手绘。城派风筝都是工笔画,绘画工程要求非常细致,而且一件风筝的绘制不是一遍能够完成的,至少需要来回绘制五遍。”
  而早期利用这种技艺制作而成的城派风筝,用来卖的很少,一般都是文人雅客、大户人家自己手绘各类工笔画,供自己赏玩或当作摆设。
  随着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现在的潍坊风筝无论从样式还是制作技艺上都发生了转变。现在的潍坊风筝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风筝,采用的都是手工扎制的骨架,包括传统的龙头蜈蚣、鹰、金鱼、蝴蝶等式样,不管是手工绘制还是机器印刷的风筝画面,都算作这类;二是现代风筝,也称作欧式风筝,这种风筝多为三角、菱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多采用布料糊制风筝,骨架的材料也大都采用塑料制作,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放飞、制作非常简单等特点。
传承断层心堪忧
  城派风筝制作费工费时,创作时间长,导致成品数量低;如果想出新品精品更难,而且成品价格卖不上去,风筝手工艺人们如果单纯靠风筝很难维持生计。
  说起城派风筝的现状,韩福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一只硬翅风筝,找一个年富力强、有一定基础能扎得了的艺人扎制,起码也得两到三天才能扎起来。就拿三天来说,现在就是干建筑的工人,差不多也要100块钱一天。按照三天来算,工时费就要300块钱,再算上绘制的中国画的价值以及各种成本,基本上一只风筝要卖到500元才达到合理的价格。但市面上这样的风筝不可能卖到500块钱,基本上都是批量生产的风筝占据主要市场。而且市场上也没人认可,导致这样精工扎制的风筝,市面上也没有卖的。”
  李进浩已经在地一大道经营了3年,对潍坊风筝产业的这种变化十分清楚,同时也很无奈,“以前在潍坊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很多像我这么大的孩子都很喜欢放风筝,有很多地方风筝,很多人喜爱风筝。现在潍坊玩传统风筝的人数逐年下降,而其他地域像北京,则是日渐兴盛。”
  “现在很少有人懂城派风筝,作为工艺品,城派风筝的价值被低估。”现在潍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的风筝,对这样的形势李进浩认为,“现在的潍坊风筝处于牟利阶段,大多数风筝都是商品风筝,大规模的扩张、出量,以量取胜。一个风筝利润在5毛、一块,几个月时间就能获取几十万的利润。现在潍坊风筝市场的大形势就是这样。”
  “现在像我这个年纪的已经没人在做传统手工风筝。现在用风筝养家糊口很难,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在北京一只手工制作绘画的沙燕,能卖到500—600元,如果是名家,和老师(韩福龄)同样级别的,至少卖到5000—6000元;而在潍坊同样是我们手工制作绘画的沙燕,只能卖10多元。”
  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也反映出现在潍坊传统风筝艺人的艰难现状。“而且我现在也很担心,以后谁去学这门手艺。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保留下传统风筝的制作图纸、绘制图样,让后人能够看到这些先人们的智慧。”
登堂入室新出路
  “在潍坊买风筝的人,本地和外地各占一半。”李进浩说道,“男女老少都有,有学生送老师的,有送外地亲戚的,有外地旅游的游客买纪念品的。专门定做的很少,大都买的是100元内的风筝。”
  “实际上外地客商很看好潍坊风筝。但来到潍坊后发现,没什么可买的。清一色都是批量生产的,失去了手工制作的独特美感。当作挂件摆设不好看,又有一股油墨味很刺鼻。制作工艺很低劣,买回去实在拿不出手。”
  “现在,城派风筝基本上都装裱成为高档工艺品,成为一件欣赏品。”李进浩一边取下放在展示柜中的装裱精美的手工绘制的城派风筝一边说,“现在楼房密集了,很少有人会放风筝了。但是大家都有儿时的回忆,喜欢风筝。针对这些怀旧的人,我就推出了这样装裱精美的风筝,不仅美观,而且保存时间还长。”
  发展需要创新。龙头蜈蚣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韩福龄在继承传统龙头蜈蚣风筝“劈脑”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鼓脑”制作技艺。这一制作技艺的应用,使龙头蜈蚣风筝显得更为威武,栩栩如生,更富神韵;而且韩福龄更是独创了“红龙”这一龙头蜈蚣风筝的新样式。这样的设计令龙头蜈蚣风筝蜚声海内外。
民俗精品只有走进大雅之堂才有出路。韩福龄和李进浩看到了城派风筝发展的同样的一条道路,“我认为潍坊的手工艺品必须走向高端,如果只是低端走量,渐渐的这些传承的手工艺就会消失,最后也就走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