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招虎山风光 |
|
|
|
◎刘春雨
登山者说:山在那里,所以我要去登。 任何一座山,没有到过之前,永远只是一个概念,登过一次,才能清楚它是什么样的山。 就比如招虎山。 车缓缓驶进山门,停在一泓碧水之前。悄然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的丝丝甜味,心正随着舒展之时,不远处一阵激昂的锣鼓响亮。对招虎山的第一印象就从久负盛名的“海阳秧歌”开始了。 秧歌的舞台搭在招虎山下的九龙湖上,正对的是龙王殿。按照民间的说法,龙王爷有两大嗜好,一是睡觉,二是看戏。龙王爷若老是睡觉,雨水便不会有。所以,要想办法让他起来看戏。“雀之灵”杨丽萍曾言,舞蹈是与神明沟通。这台迎接远方客人,唤醒龙王的秧歌,体现的也正是如此。 海阳的秧歌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还有戏剧佳话、民间故事,无不可以拿来展现。尤其秧歌的表演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展现出的意象既随和又神圣。这些民间的舞者,也都是一群与神灵交流着的人。 这种交流摄人心魄的地方在于,它显现出的含义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而且让人感觉到亲切。作为我们这些旁观者,驻足看上几分钟,每个人便都能轻松地跟上节奏,到秧歌结束时,毫不吝惜掌声的观众已经学会了和秧歌鼓声完全相同的击掌节拍。 这些原生态的舞者本应是奔放的吧?但他们给观众的,恰恰是潜意识里面的虔诚与安静,在观赏的过程中,相信人们感触最深的是“艺术始终存在于民间”,感慨最深的是“必须发掘整理,继而保护”。在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和对风调雨顺的祈祷中,海阳秧歌获得了匪夷所思的表现能力。这是属于海阳,属于招虎山,属于这一方民生的圣洁,时间不能损伤它,非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也不能侵入其内。 海阳秧歌的鼓声平歇,龙王殿前黄花梨匾额之下,端坐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望所寄的两尊神祇——龙王和土地。如同人们心中希望的一样,这两尊神祇的面容慈祥平和,想来所有与民生福祉相关的神灵,都不应该是凶神恶煞高高在上的吧! 现在,我们可以近距离审视招虎山。按照《海阳县续志》的说法:“此山盖以虎伏山中,仙人驯之,遂化为石。”被化为石的不只是虎,招虎山的奇石巧石无需联想,即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所以迎面看到酷似观音大士、达摩祖师、太上老君的巨石,人们必定对自然之力心生感叹,更不要说在佛前参拜的石龟,浑然天成的木鱼石。 在巨石之间有潺潺的溪流穿过,于是每走几步,就看到一池碧水,漾漾的泛着波光,久居城市的人即便看到这样小小的,清澈见底的水潭都会喜不自禁。夹道竹秀林茂,幽趣逼人,青山碧水,清清静静,在真正的炫目美景前,语言真是多余的。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中。这样的景色不用过多渲染,人们只需要张开眼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招虎山尝有古寺,唐太宗东征时在寺中夜梦达摩祖师指点迷津,于是赐寺名“梦达”。 下山之时,云气四合,一场骤雨急来。遥遥看去,龙王殿前的戏台在雨雾之中,空旷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