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透视国人幸福观
2012年10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视国人幸福观
  ◥2012年9月,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在人民网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和中国幸福城市排名的发布。   (新华社发)



  “你幸福吗?”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的这个提问炙手可热。黄金周已经结束,但这场关于“幸福”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你幸福吗?”一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着实不易。幸福有柴米油盐,也有事业的攀登和心灵的追寻;幸福与个人有关,也与国家相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今天重提中国人的幸福观,既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新体现。
幸福问答引热议:幸福在哪里 ?
  “你幸福吗?”“幸福就是老了有个老伴,有个老窝,还有个劳保,一天互相宽容着、搀扶着。”
  “你幸福吗?“我很幸福。幸福就是两个人相爱。”
  ……
  “十一”黄金周期间,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这组在街头的随机采访,引发了人们关于幸福的再次讨论。
  有人觉得“不如意”,有人觉得“蛮惬意”,种种差别……更引发了人们对“幸福”话题的关注。

  黄金周已经结束,但这场关于“幸福”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不论是街头巷尾的“调查”,还是国庆长假里的“体感”,有关何为幸福的思考没有停止。事实上,类似的调查并不鲜见,一些地方也开展过“幸福指数”等测试,这样的调查能否摸清“幸福”的“家底”?
  “恐怕很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告诉记者,假日期间这场有关“幸福”的调查,是一个了解人生百态的窗口,但算不上一项认真严谨的调查,“随意”采访代替了“随机”抽样,面对镜头的“答案”在经编辑后也难呈现人们的本意,因此无法从中得出结论。
  唐钧表示,一些地方热衷“幸福指数”排行榜,这些“指标”实则无科学性。他拿出3份全国城市“幸福榜单”,答案大相径庭。唐钧担心,类似的调查、排行,恐怕只会叫人感到“被幸福”,效果适得其反。
  “最关键的是,何为幸福,幸福需要定义。”唐钧说,“幸福”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满足感,即物质需求以及一部分与物质紧密相关的精神需求是否被满足,目前大多数对“幸福”的“科学测量”,仅仅是在这个层次上;第二是完全的心理感受层面上的“幸福”,这些情绪、感觉瞬时性很强,也有不确定性;第三则是利他主义层面上的“幸福”,即通过帮助别人而感到幸福。后两个层面的“幸福”是难以定量的,甚至难以定性乃至不可捉摸。“简单地把第一层次的满意度视为‘幸福’,有点把直接的感受拔高了。”唐钧说。
  幸福,是人类既古老又恒新的追寻目标。幸福的理念关乎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更是密不可分。中外先贤们也对此有丰富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潜能的实现,应积极地激发、展开人的能力,而沉思的能力是人最大的幸福。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斯多葛学派认为,美德即幸福。康德认为,幸福和道德是相配的。中国先秦的原儒们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即是幸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晨虹分析,哲学视野中有多种幸福观,有的是趋乐避苦的人生幸福观,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的是理智幸福观,认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追求精神的快乐;有的是德性幸福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
  葛晨虹认为,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应该统一起来,此外,个人的幸福追求必须和他人幸福、社会幸福和谐一致。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看来,公民普遍的幸福感主要有3个层次,一是生存的可靠,二是人际的公平,三是个体的价值实现。“幸福者就是那些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奉献社会的人。”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首歌曲,在上世纪80年代曾传唱一时。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应如何寻找?
  在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眼中,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幸福的结构直接对应。“我把幸福分为个人幸福和公共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每个人以及政府需要回答的问题。”张孝德说。
  个人幸福与每个个体的心态、感知和行动有关。“就个人幸福层面来说,即使在同样环境中的个体也会因为教育背景、性格、心态等个体差异对幸福有不同的感知。”张孝德说。
  记者的采访对象当中,作家说有信仰是幸福,打工者说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是最大幸福,企业家说实现个人价值是最大幸福……即使幸福观不同,但是大多数人对怎样才能幸福有着一些基本的共识:知足常乐、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在于心态,更在于每个人的行动。”有网友表示,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幸福的实现其实就在自己的行动里。
  唐钧也表示,“调整心态,去适应社会,寻找正能量”,这些都是个人寻找幸福时应该做的事。
  而从公共幸福层面来看,“公共幸福是老百姓享受公共产品得到的幸福,政府是这种幸福的最主要创造者”。张孝德说。
  “为什么如今对幸福的讨论热度空前?”在张孝德看来,部分人的幸福感降低了是原因之一,“降低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家的幸福需求在提升。”张孝德认为,从没有战乱到吃饱穿暖到如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环境,政府的执政能力应该赶上老百姓幸福观的升级。
  张孝德参与了多项有关“中国幸福城市”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多的调查者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平的社会环境、全面的医疗保障等视为幸福的条件。”在张孝德看来,“老百姓对环境、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经济社会转型的信号和标志。政府更应转变执政理念,抛弃GDP主义等旧有发展思维,将以人为本、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作为发展导向。”
  在这方面,转变已经看到。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领导人的声音铿锵有力。“幸福”等字样已经写入不少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最具幸福感”也成为不少城市的宣传口号。
  当然,理念转变只是第一步。
  专家普遍认为,理念转变的同时更关键是要有执行力,政府要用执政能力落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构成幸福的点点滴滴,让虚的幸福感成为实的好生活。
  “如何寻找幸福?作为政府来讲,提高满意度,从社会保障,从社会分配,去做更多的事儿。”在唐钧看来,“心理层面的东西,用行政手段管理不了;物质相关联的,政府可以。”
  当然,公共幸福也并不意味着公民个人可以坐享其成。张孝德就表示,除政府外,公共幸福亦是“人人有责”。高速免费、景点降价,刚刚过去的黄金周中本来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幸福,却因为多少人占用应急车道、乱扔垃圾而大打折扣?“这些人一时的方便惬意以损害公共幸福为代价,因此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也是公共幸福的必要条件。”(据新华社)
七嘴八舌话幸福
  @你好明天:“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幸福常常被解读为财富和结果,其实更多的是心态和过程,是对生活有奔头、梦想能实现的期许。因此,与其寻找幸福的答案,不如关注权利与机遇的公平,鼓励每个人通过奋斗创造幸福,并以自己的名义,给幸福定义。如此,幸福中国就在前方。
  @FM954小慧:幸福,只是一杯水,淡然而无味,却极易获取,渴了的时候,便会变得甘甜。记得有人说过,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无处不在。
  @echo柳三良:近几日经常听到问,你幸福吗?某人带着她的父母游台湾,今日看到她晒的图片中父母手牵着手的背影,领悟这就是幸福。
  @霜霜Tiffany:真正的幸福其实是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加油吧!
  @周吴艳庭:幸福就是检验自己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和心一致,是否心境平和,外恼不侵。
  @lemonsry:我们是否太挑剔,任何一样事情都不可能完美。幸福,只能说现在比过去日子要好啦,比过去要幸福点啦。爱这个国度,就要接受她的不完美。当然找出缺点,也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好。
“你幸福吗”为何难以回答?
  幸福,原本是一个很单纯的心理状态,但是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却这么难以回答,谈及这个词语的时候,有人甚至以冷笑避之,这不禁发人深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幸福感?
  现如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在紧张的生活节奏驱使下,人们逐渐变得浮躁、焦虑,人心为物欲所蔽。历史倒退回20年前,那时的生活“三大件”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如今的“三大件”被房子、车子、票子所取代。那时一家几口人挤在几十平的房子里也不嫌小,如今,一家几套房子也不嫌多。社会进步了,但是我们的心却变小了,被物欲填满,变得自私、冷漠,再也容不下曾经的那些单纯的幸福。过去,大家可以秩序井然地排队乘车,融融之景。现在,一名28岁男教师和一位六旬老人可以为了一个座位大打出手。幸福不是别人能给予的,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当你尝试心平气和,幸福也会随之而来。
  在当今社会,各种压力迫使人们一刻不可懈怠,人们往往把目标定得很宏伟,急促追赶,这恰恰忽略了身边最为美好的景色。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对于幸福的理解或许对于当下浮躁的我们有所启示,“要发现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快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生活原本就是一些极其平常的小事点滴积累,细细地品味那些平时忽略的点点滴滴,也是另外一种幸福。”
  让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心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幸福。
          (据《人民日报》)
如何提高国民幸福感
  日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探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变迁、影响因素及社会意义,为中国国民幸福体系的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政府为啥关注幸福感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应该是中国政府一个比较新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以前提得很少,但从2007年开始不断见诸我们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以及政策工作报告。
  我们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个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也不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这个规律有人称之为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除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还有心理问题,也叫“3000美金的心理阈限”——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3000美金”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标志,我们中国进入现代化是2008年。
  现代化问题出现的第一个标志是心理问题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健康第一大杀手;第二个标志是社会身份认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前是衣食住行的小康水平的问题,在到了3000美金以后国家开始关注“我是谁”这样的身份问题,紧跟身份问题之后,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就会显现,国家间的竞争、国际人心的变化就会出来。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生,大概花了15年的时间才把这个社会的心态变得理性和谐,中国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创新理念。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积极幸福的情况下才更易发挥创新思想,有积极幸福心绪的人才更有创意和思路,所以创新和幸福是未来政府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智囊。我们中国下一步发展只能走幸福和创新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这是几十年现代化国家发展路径指出来的基本方向。
单纯GDP带不来幸福感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有人不满意,甚至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呢?从经济学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能解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吗?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另外,对人们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绝对收入水平和地位,而是相对收入水平和地位。这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提高幅度较小的人会感到不公平、不幸福。这些现象或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那么,解决的途径在哪里呢?首先,要认识到生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一些地方都是片面追求GDP。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还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失衡。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结果是社会保障跟不上,教育医疗跟不上,人们缺少安全感,没有稳定的保障,幸福感会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国民幸福感需要政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幸福中国到幸福国际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住房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或者说很多人不幸福,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也是对学术界、政府包括给产业界提出的问题。
  能不能提出一个建设幸福中国的概念,原来《东方红》里就有“他为人民谋幸福”,幸福这个事也不是一个新的东西,但为什么要重提建设幸福中国?第一,这比说建设第二大经济强国,更贴近老百姓的思维;第二,提如何建设中国的幸福观,这样能把它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得更密切;第三,这样能够在政府官员的考核里淡化GDP导向的考核,加一条人民幸福考核导向,可以作为一个官员的价值取向;第四,有了幸福中国,就能够推广成幸福国际。当今国际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世界各国是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可能出现别人经济不好我们受益,这已经不是零和游戏的时代。(据《光明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