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5日,在吉林长春一家农贸市场内,市民在选购蔬菜。当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9%。 (新华社发) |
|

|
|
在全球宽松政策和国内“稳增长”政策刺激下,近期中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回暖,制造业PMI回升,9月出口形势改善,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扩大,这些都释放出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的信号。 9月份 多项数据回暖 据海关总署13日发布数据,9月份我国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虽然9月份的贸易数据并不能代表四季度的趋势,但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有助于外贸的稳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指出,自下半年以来,国家不断增加投资,消费也基本处于平稳的态势,三季度中国经济见底的判断应该可以明确。 此前公布的9月PMI数据也显示,在PMI指数回升的同时,分项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2.2个百分点至48.8%,已预示出口开始恢复;同时,新订单指数回升也反映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增长企稳,经济有筑底趋稳迹象。 另外,央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月多4041亿元,其中,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32亿元,同比多增1539亿元。 “9月社会融资规模较去年大幅增加,这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先兆,而中长期信贷有一定程度增加,表明基建投资正在逐步落实。”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连平指出,社会融资规模明显扩大表明当下融资需求旺盛,其中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增长尤为抢眼,有理由相信其中相当部分流向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这必将增加未来经济回升的动力。但他同时提醒,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应高度关注。 国家统计局将于本周四发布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市场普遍预测不佳。不过,目前经济显露企稳迹象,分析人士预测,四季度经济增速会有所反弹,明年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增长。 9月CPI数据解读:低通胀格局未变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 “CPI回落在意料之中。”分析CPI回落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一是去年翘尾因素影响越来越小,已由8月的0.6个百分点降至9月的0.2个百分点;二是在新涨价因素中,猪肉价格涨幅不大,鲜菜价格大幅下降,关系民生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2011年,在多种因素作用下,CPI同比涨幅从年中的6.5%高点逐步回落到了年底的4.1%。进入2012年,这一态势仍在延续。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今年1月、3月、8月CPI同比涨幅曾有三次小幅反弹,但总体仍保持回落态势,7月份一度落至两年半来的最低点——1.8%。 4%左右,这是年初确定的2012年全年物价调控预期目标。 今年前9个月平均下来,CPI同比只上涨了2.8%。专家普遍认为,从目前看,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不成问题,CPI涨幅可望控制在3%。 “全年CPI低于3%会是大概率事件。”张立群说。 但也应当看到,尽管物价上涨幅度正在回落之中,但物价绝对水平总体仍处上升态势,CPI仍存在一定上涨压力。 当前,猪肉消费已进入年底旺季,前期上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开始传导至国内,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正在加大。此外,美国近期出台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影响尽管尚不明显,但却增加了通胀预期。 “后期控制CPI涨幅仍存在一定压力,必须认真对待。”张立群认为,一是要继续巩固粮食“九连增”的好形势,继续加强“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建设;二是要对影响CPI的外部因素提高警惕,妥善应对。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