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据《晋书·渊明传》记载,他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41岁时挂印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因此,陶渊明一直被后人视为超凡脱俗的代表。 从上述这段生平简历上看,陶渊明的人生和仕途似乎很失败。陶渊明的家世显赫,且相当有才,“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本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他在29岁时便出仕当官了,但他没有干几天就“不堪官吏职”回家了。实际上,他是觉得当“公务员”劳心又劳神,还不如回家种地晒太阳。 此后,陶渊明还有几次出仕的机会和经历,但他终究没有当上大官,最有实权的职位是最后的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这个位置上,本应该是继续晋升的极好台阶,可陶渊明却没有抓住就又离职了。 陶渊明的具体辞职时间在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萧统主编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记述:“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在东晋官场上前后混了13年,最后落下辞职回家的结局,令人摇头。如果他真的不想当官,也不会起起伏伏在官场混这么长时间吧。为何他的仕途难有起色?表面上是其清高,其实是混不下去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上班”自然也要遵守相应的规矩。穿戴整齐去见上司即所谓“应束带见之”,难道还用人家提醒?可见陶渊明平时太随便了,别人好心提醒,他却很不高兴。从这事上,不难看出陶渊明性格上的缺陷。连仪表仪容都不注意,随性而为,这种性格的人谈何当个好官? 综合
|
|